历史纪事

刘娥:才德双全的传奇太后,为何获“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之赞
2025-11-18 11:23:27

北宋的历史长河中,刘娥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才能,书写了一段令人瞩目的传奇。她常被后世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则天相提并论,史称“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那么,刘娥究竟是否真的具备吕武之才,又为何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吕武之才:政治舞台上的卓越掌控者

政治谋略,果敢决断

刘娥出身寒微,早年历经坎坷,但这并未磨灭她的智慧与勇气。她嫁给银匠龚美后,为生活所迫来到京城,凭借出众的才艺和美貌被宋真宗赵恒看中,从此开了她的逆袭之路。在赵恒即位前,刘娥被宋太宗驱逐出京城,但她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利用这十五年的时间不断学习,了解朝廷局势,研习古典书籍,成为赵恒的谋士之一。赵恒即位后,刘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在后宫中逐渐崭露头角。

真宗后期,朝中党争激烈,丁谓企图独揽大权,勾结宦官雷允恭,重要奏章先阅后再送内廷,甚至发生宦官私改赵恒陵墓的事情。刘娥洞察其奸,果断出手,借勾结宦官和包庇雷允恭之事,杀了雷允恭,罢了丁谓的宰相之位,稳定了朝政。这一举措展现了她在政治斗争中的果敢和决断,与吕后、武则天在政治上的雷厉风行有着相似之处。

经济改革,推动发展

刘娥临朝称制期间,对北宋的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她下令停止修建庙宇道观,及时止损,既体恤百姓,又防止国家财政的浪费,将资金投入到更有需要的领域。同时,她发行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此外,她还兴修水利,整治黄河,畅通农业的命脉,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北宋的经济在她的治理下逐渐走向繁荣。

文化教育,重视人才

刘娥对文化教育事业也十分重视。她创设谏院,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为朝廷的决策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依据。同时,她兴办州学,对部分科举制度进行更改和延伸,让更多的能人异士能够为朝廷所用,为国家效力。她通过整理大臣亲眷花名册的方式,有效避免了朝臣编织权力联合网的可能,解决了困扰朝廷多年的“天禧党争”,为北宋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吕武之恶:坚守底线,仁德为本

善待皇室,维护亲情

刘娥在处理与皇室成员的关系上,展现出了宽容和仁德的一面。宋仁宗赵祯并非她的亲生儿子,而是赵恒与刘娥侍女李氏所生。刘娥将赵祯视为己出,悉心抚养,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赵祯即位后,刘娥垂帘听政,但始终没有对赵祯产生过伤害之心。对于赵祯的生母李氏,刘娥也以礼相待,在李氏因病去世时,她让李妃穿上皇后冠服,并重用李氏的母家,包括李氏的父亲和兄弟等人,体现了她的宽容和大度。

尊重臣僚,用人唯贤

在用人方面,刘娥虽然扶持了自己的母家,但并没有出现刘氏家族把持朝政的情况。她任人唯贤,重用了一批有能力的士大夫,如寇准、王曾等。即使在与大臣们产生分歧时,她也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不会轻易地打压和迫害。例如,当谏臣鲁宗道对她的一些僭越之举提出反对意见时,她虽然愤怒,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没有对鲁宗道进行报复,显示了她对臣僚的尊重和包容。

不慕虚荣,还政仁宗

刘娥虽然长期临朝称制,手握大权,但她并没有像吕后、武则天那样妄图称帝,改朝换代。在她自觉命不久矣之际,她提出穿一次天子衮冕,要着衮冕祭祀太庙。面对群臣的反对,她也做了让步,把皇帝的饰物稍减了几样。仪式结束后,她走下权力的最高峰,彻底还政于儿子仁宗,展现了她对权力的淡泊和对皇位的尊重。

众人赞誉:才德兼备,贤名远扬

刘娥之所以会得到“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评价,是因为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同时又在为人处世、对待皇室成员和臣僚等方面坚守了道德底线,以仁德为本。她的统治时期,北宋政治清明,朝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世史学家对她的评价也颇高,《宋史》给予她高度的评价:“当天圣、明道年间,天子年轻,母后临朝称制,而内外肃然,纲纪得以树立,朝政没有大的缺失,奸邪的人不能肆意妄为,是谏官用人得到的结果。”这也算是对她临朝摄政期间的盖棺论定。

刘娥的一生,是一个从底层歌女到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传奇。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北宋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出身并不能决定他的命运,只要有才华、有勇气、有品德,就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乾隆朝奇案:李侍尧死罪脱身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帝王心术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腐案震惊朝野。这位被乾隆帝誉为督抚中最为出色的封疆大吏,因收受下属贿赂三万余两白银被查实,按《大清律例》当处斩立决。然而,这起看似铁证如山的案件却经历了三次死刑判决、两次赦免的戏剧性转折,最终以李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