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鲜卑铁骑的传奇:长孙顺德——从逃兵到凌烟阁功臣的跌宕人生
2025-10-17 11:09:45

在唐朝开国的烽火岁月中,长孙顺德鲜卑族的血性与军事才能,从一名逃避征役的隋朝右勋卫,蜕变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一生横跨隋唐易代,既见证了乱世英雄的崛起,也折射出权力场中的人性挣扎。

一、乱世抉择:从隋朝右勋卫到李渊门客

长孙顺德出身北魏皇族后裔,祖父长孙澄曾任北周秦州刺史,父亲长孙恺为隋朝开府。隋大业年间,他以门荫入仕,任右勋卫,本可凭家族背景平步青云。然而,当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征伐时,这位鲜卑贵族选择了最激烈的反抗方式——逃亡。

617年,刘武周突厥兵围攻太原,李渊趁机以“抵御突厥”为名招募兵马。长孙顺德凭借与李渊的姻亲关系(其族侄女为李渊儿媳),成为李世民麾下统军。他不仅协助刘弘基招募万余兵力,更在晋阳宫政变中扮演关键角色:当王威、高君雅察觉李渊“异志”时,长孙顺德与刘文静、刘弘基率伏兵突袭,生擒二人,为李渊起兵扫清障碍。

二、开国战功:从霍邑到桃林的铁血征程

晋阳起兵后,长孙顺德成为李唐军中的锋锐之刃:

霍邑之战:率部先登,斩隋将宋老生,破开入关门户。

临汾攻坚:顶着隋军箭雨强攻城池,为后续战役打开通道。

潼关破敌:与刘文静联手,在潼关连战连捷,挫败隋将屈突通的锐气。

桃林擒将:当屈突通败逃洛阳时,长孙顺德追击至桃林,生擒这位隋朝名将,彻底瓦解关中隋军势力。

618年李渊称帝后,长孙顺德因功拜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食邑千户。其军事才能与李世民的战术配合,成为李唐攻克长安、统一北方的关键力量。

三、玄武门之变:血色政变中的忠诚与抉择

626年玄武门之变中,长孙顺德再次站在历史转折点。他率军与秦叔宝等将领围剿李建成、李元吉余党,确保李世民夺嫡成功。唐太宗即位后,不仅赐其宫女,更允许其夜宿中书省参与机要,足见信任之深。

然而,这位开国元勋的仕途却因贪腐问题蒙上阴影。627年,他收受奴仆贿赂,压下盗取宫中财宝案。唐太宗未将其下狱,反而在朝堂上当众赐绢数十匹,以“羞耻疗法”刺激其悔悟。这种处理方式既体现对功臣的宽容,也暗含对权力腐败的警惕。

四、折节为政:从贪腐将领到泽州良吏

627年,长孙顺德因与谋反的利州都督李孝常结交,被削职为民。但唐太宗并未彻底放弃这位族叔,628年翻阅功臣图时,见其画像心生怜悯,派宇文士及探视。此时的顺德已“精神颓废,一副醉态”,太宗仍起用他为泽州刺史,恢复爵位食邑。

在泽州任上,长孙顺德展现与军事才能同样出色的治理能力:

严惩贪腐:对索贿官吏“一人不放过”,扭转地方吏治。

均田于民:追回前任刺史强占的数十顷良田,分给贫农。

折节律己:彻底摒弃往日放纵,以严明法度重塑形象。

尽管后期因犯法再度免官,但其治泽州期间的政绩,仍被《旧唐书》记载为“好官”。

五、历史回响:功臣的陨落与永恒争议

639年,长孙顺德去世,唐太宗追赠荆州都督,谥号“襄”。654年重赠开府仪同三司,列入凌烟阁功臣之列。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在史书中却留下复杂评价:

唐太宗:既赞其“论身份是外戚,论功劳是开国元勋”,又斥其“无慷慨气节,以儿女牵爱至大病”。

《旧唐书》:肯定其“平定霍邑、破临汾、生擒屈突通”的战功,亦批评其“居官贪贿”的劣迹。

后世史家:将其视为唐朝“以文治武”政策的缩影——武将的军事才能与文化素养的失衡,最终导致其淡出权力核心。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