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诗圣杜甫:一生跌宕与诗篇千秋
2025-11-04 13:33:27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既有个人的仕途坎坷、流离失所,又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在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中,杜甫以笔为刃,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作被誉为“诗史”。

年少漫游:壮志初展,诗心萌发

杜甫自幼好学,七岁学诗,十五岁便扬名洛阳。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他过着“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足迹遍及吴越、齐赵等地。这一时期的杜甫,尚未经历生活的磨难,诗作中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望岳》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设问开篇,展现泰山的雄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则描绘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与高耸入云。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的雄心壮志。此时的杜甫,正如初升的朝阳,满怀对人生的期待与抱负。

长安困守:仕途失意,诗风渐沉

天宝五载(746年),杜甫怀着“致君舜”的理想来到长安,试图通过科举入仕。然而,他屡试不第,困守长安近十年。这段时期,他目睹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诗风逐渐从早期的豪迈转为沉郁。

《兵车行》《丽人行》等诗作,深刻揭露了唐玄宗后期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社会现实。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警句,更是以强烈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民的苦难。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杜甫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标志着他诗风的成熟。

战乱流亡:家国破碎,诗心悲怆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杜甫的生活也随之陷入动荡。他先是被困长安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然而,因直言进谏,他很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廷。

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作充满了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春望》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长安沦陷后的破败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以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伤和对亲人的思念。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是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因忧国忧民而日渐憔悴的形象。

此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诗作,则以白描手法,记录了战乱中人民的悲惨遭遇,被誉为“史诗”。

西南漂泊:草堂岁月,诗心未泯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草堂而居,开始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然而,这种安定并未持续太久。严武去世后,杜甫失去依靠,不得不携家出蜀,辗转于夔州、江陵、公安等地。

在草堂时期,杜甫创作了大量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诗作。《春夜喜雨》便是其中的佳作。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以拟人手法,赞美了春雨的及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描绘了春雨的细腻与温柔。整首诗意境淡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然而,草堂的宁静并未掩盖杜甫对家国的牵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是他在草堂被大风破屋后所作。诗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了风雨交加的破败景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表达了诗人对天下贫寒士人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个人的苦难,更反映了他“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

晚年孤舟:诗成绝唱,魂归天地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离开夔州,沿江东下,辗转于江陵、公安、岳阳等地。此时的杜甫,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生活极度困顿。然而,他依然坚持创作,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

《登岳阳楼》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以对比开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向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则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更是通过登高远眺,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辗转途中于湘江舟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他的去世,标志着唐朝诗坛一颗巨星的陨落,但他的诗作却永远流传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诗作遗产:千秋传颂,影响深远

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诗作,现存约1400余首。这些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更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后世对杜甫的评价极高。唐代韩愈曾赞曰:“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北宋苏轼则认为:“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现代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更是将杜甫与莎士比亚、荷马相提并论,认为他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这些文学巨匠。

杜甫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是诗意盎然的一生。他以笔为刃,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抒发了家国的情怀。他的诗作,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天空。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刘据之祸:性格与制度的双重困境

  汉武帝晚年爆发的巫蛊之祸,以太子刘据被迫起兵、最终自尽的悲剧收场。这场祸乱的直接推手是酷吏江充,但深层原因远非江充构陷四字所能概括。从历史细节看,刘据的悲剧既源于其性格特质与权力结构的冲突,也暴露出汉武帝时期政治制度的致命缺陷。  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