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崔暹与崔季舒:同族同门的北齐政治双璧
2025-08-29 16:41:01

北齐政权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崔暹崔季舒这对同族兄弟以截然不同的政治风格,共同书写了东魏北齐时期汉人世族与鲜卑勋贵博弈的传奇。作为博陵崔氏的杰出代表,二人虽性格迥异,却在高澄高洋兄弟的霸府政治中形成了互补的政治联盟,其命运轨迹深刻折射出北朝后期门阀政治的复杂生态。

一、同族同门的政治起点

崔暹与崔季舒均出身博陵安平崔氏,这一自汉代以来即跻身顶级门阀的家族,为二人提供了天然的政治资本。崔季舒作为鸿胪卿崔瑜之之子,十七岁即任州主簿,后经高琛举荐进入高欢幕府,成为大行台都官郎中。而崔暹作为冀州主簿崔穆之子,虽起步稍晚,但通过投靠高欢,历任相府长史、尚书左丞等职,主议《麟趾格》律令,迅速跻身核心决策层。

二人的政治生涯呈现出鲜明的互补性:崔季舒以"狐朋狗友"的姿态成为高澄的心腹密友,其"善音乐、精医术"的才艺使其成为霸府中的社交枢纽;而崔暹则以"铁面御史"的形象专司弹劾勋贵,其主议的《麟趾格》成为整顿吏治的法律利器。这种分工使二人分别掌控了高澄幕府的"软实力"与"硬权力"。

二、政治博弈中的黄金搭档

东魏元象元年(538年),高澄摄吏部尚书,开启了对鲜卑勋贵的整肃行动。这场政治风暴中,崔季舒与崔暹形成了"白脸-红脸"的经典组合:

崔季舒的柔性渗透:作为中书侍郎兼主衣都统,崔季舒通过掌控乐伎、服饰等宫廷事务,构建起覆盖东柏堂(高澄官邸)的情报网络。其监视魏孝静帝的"奶母"角色,使其成为连接霸府与宫廷的特殊纽带。

崔暹的刚性执法:任御史中尉期间,崔暹先后弹劾尚书令司马子如、太师咸阳王元坦等勋贵,其"前后表弹,罪状极笔"的雷霆手段,使"朝廷内外莫不畏服"。高欢曾书信邺下诸贵:"崔暹昔事家弟为定州长史...始居宪台,乃尔纠劾。"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成效显著:天保初年(550年),高洋即位后,崔季舒被拜为将作大匠、侍中,崔暹则迁度支尚书兼仆射,二人共同掌控了北齐初期的核心权力。

三、性格差异下的命运分野

尽管同为高氏心腹,但二人性格差异导致截然不同的政治结局:

崔季舒的佞臣标签:其"爱好声色,追求闲逸"的性格弱点,使其在高洋晋阳之行中因未随行而遭流放。虽然后来复起,但在武平四年(573年)因联名劝谏高纬勿赴并州,被韩长鸾诬为"汉官造反",最终与张雕等六人被斩于含章殿,弃尸漳水。

崔暹的清廉形象:史载其"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即便身居要职仍"一生不问家事"。天保十年(559年)去世时,高洋"抚灵而哭",赠开府仪同三司,其清誉使其在北齐政治动荡中得以保全。

四、政治遗产的历史回响

这对同族兄弟的命运轨迹,深刻影响了北齐的政治生态:

门阀政治的延续:二人通过《麟趾格》的制定与实施,将博陵崔氏的门阀秩序转化为国家法律,为北齐汉化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

监察体系的完善:崔暹创立的御史台弹劾机制,成为北齐后期整顿吏治的重要工具,其"不避亲戚"的执法原则,甚至影响了隋唐时期的监察制度。

文化融合的象征:崔季舒监撰的《御览》与国史,崔暹推荐的邢邵、毕义云等人才,共同推动了北齐文化的发展,使这个短命王朝在文化领域呈现出超越政治的辉煌。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颜良与文丑:袁绍麾下的双璧猛将关系探析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袁绍作为北方最具实力的军阀之一,麾下猛将如云。其中,颜良与文丑因勇冠三军,成为袁绍军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两人虽以河北四庭柱并列,但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中,他们的关系远比简单的同僚关系更为复杂。  一、同乡共事:从冀州到官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