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耿弇:箭矢穿骨志愈坚,“有志者事竟成”的千年回响
2025-05-16 16:25:48

东汉初年,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耿弇(字伯昭),以“有志者事竟成”的传奇经历,为后世留下了一则关于信念与坚持的经典范本。这位少年习武、志存高远的将军,在平定山东豪强张步的战役中,以断箭续战的壮举诠释了何为“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一、少年立志:从南阳豪言到北疆征途

耿弇出身将门,自幼研读兵法、苦练武艺,早年便立下“平定天下”的宏愿。更始二年(公元24年),他投奔刘秀后,迅速展现军事才能,在攻打王郎、平定河北的战役中屡建奇功。建武五年(公元29年),当刘秀为割据山东的豪强张步所困时,耿弇主动请缨,提出“北收上谷兵,南取洛阳,平定天下”的战略构想。

然而,这一计划在当时被视为“口气太大”。张步占据青州十二郡,拥兵二十万,麾下大将费邑、费敢兄弟更是以勇猛著称。刘秀虽赞赏耿弇的胆识,却暗自担忧其能否成功。面对质疑,耿弇仅以一句“志在必得”回应,率数万精兵直扑齐地。

二、断箭之战:临淄城下的血性传奇

耿弇的征伐之路充满智谋与血性。他以“围点打援”之计攻破祝阿,又用“虚张声势”之策迫使历下守将费邑分兵救援,最终在巨里城设伏全歼援军,斩杀费邑。然而,真正的考验出现在临淄城外。

建武五年冬,张步亲率十万大军反扑临淄。激战中,耿弇大腿中箭,箭镞深嵌骨肉。据《后汉书·耿弇传》记载,他“飞矢中弇股,以佩刀截之,左右无知者”——为稳定军心,他悄无声息地斩断箭杆,继续指挥作战。士兵们见主帅浴血奋战,士气大振,以一当十冲入敌阵,最终大破张步。

此役后,刘秀亲临前线,目睹战场惨状后感慨:“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他将耿弇比作韩信,称其“克郡四十六,屠城三百”,虽手段残酷,却以铁腕终结了山东战乱。

三、智勇双全:战术革新与战略定力

耿弇的成功并非仅凭勇力。在攻打张步的过程中,他展现了卓越的战术创新能力

心理战:攻打祝阿时故意留出缺口,放任溃兵逃散,借敌军之口瓦解钟城守军士气;

围点打援:以巨里城为饵,诱使费邑分兵,在运动战中逐个击破;

声东击西:佯装攻打西安城,实则突袭临淄,一日破城,迫使张蓝弃守西安。

更难得的是,即便在身负重伤、敌军反扑的绝境中,耿弇仍坚持“不把困难留给援军”的原则,拒绝部将休战建议,以断箭之躯撑起战局。这种战略定力,源于他“平定天下”的初心与“事在人为”的信念。

四、精神传承:从战场到人生的

“有志者事竟成”的典故,因其跨越时空的普适性,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符号:

目标与坚持:耿弇从南阳立誓到齐地决战,十年磨一剑,印证了“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逆境与突破:断箭之战中,他以身体力行诠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后世树立绝境重生的典范;

责任与担当:面对部将“休战待援”的建议,他以“岂可将卮酒之难转嫁主上”回应,彰显将领的使命感。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耿弇的故事恰是这一论断的生动注脚——他以箭矢穿骨之痛,换来齐地归心;以十年征伐之志,铸就云台功业。

五、结语:志向的火种永不熄灭

千年后,当我们重读“有志者事竟成”时,看到的不仅是耿弇断箭续战的孤勇,更是一个民族对信念的永恒追求。从古代战场到当代社会,从个人理想到家国情怀,这一精神始终激励着后来者: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心怀志向、笃行不怠,终能跨越山海,抵达彼岸。

正如《后汉书》所载,耿弇病逝后谥号“愍侯”,但他的精神早已超越生死,化作一句穿越时空的箴言——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司马朗之死:盐与瘟疫交织的历史谜团

  在三国历史中,司马朗作为司马懿的长兄,其死因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多放点盐就死了这一说法,更是引发了诸多猜测与讨论。本文将结合真实资料,深入剖析司马朗之死的真正原因,以及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司马朗生平与死因背景  司马朗,字伯达,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