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明朝蹇义:跨越六朝的股肱之臣
2025-07-18 16:58:22

蹇义(1363—1435),字宜之,初名瑢,四川重庆府巴县(今重庆市)人,明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他以诚笃干济的品格、通达治体的才能,历仕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官至吏部尚书、少师、太师,成为明朝政坛的传奇人物。

一、科举入仕:从诚笃中书到太祖近臣

蹇义出身寒门,自幼聪慧好学,师从中书左丞殷哲。洪武十七年(1384年),他参加四川乡试中举,次年联捷进士,被授予中书舍人之职,负责书写朝廷诰敕、制诏等机密文书。这一职位虽仅为从七品,却因需频繁接触皇帝而成为仕途跳板。蹇义以“奏事称旨”的谨慎态度赢得朱元璋信任,其“顿首不敢对”的诚实品格更获太祖赞赏。朱元璋曾好奇询问他是否为先秦名臣蹇叔之后,蹇义坦诚以对,朱元璋遂赐名“义”,并亲书其名赐之,更特命他满九年再升迁,以便朝夕侍从左右。这段经历为蹇义积累了深厚的政治资本,也奠定了他“慎密敬慎”的为官风格。

二、靖难风云:在政治漩涡中坚守中庸

建文帝即位后,蹇义被破格提拔为吏部右侍郎,位列正三品。然而,面对齐泰黄子澄主导的激进削藩政策,以及方孝孺主持的“托古改制”,蹇义选择沉默。国子博士王绅曾写信责问他为何不建言,蹇义“不能答”。这种“不作为”实为政治智慧:当齐泰、黄子澄等建文重臣因激进改革遭朱棣清算时,蹇义因未参与政治斗争而得以保全。朱棣攻入南京后,蹇义主动归附,被擢升为吏部左侍郎,数月后更晋升为吏部尚书,开启了他长达27年的吏部执政生涯。

三、永乐重臣:整肃吏治与辅国监国

蹇义在吏部尚书任上,以“铨选精严、荐举有法”为核心,构建了严密的官员考核体系。他要求五品以上官员必须推举贤能,若被举荐者名实不符,推荐人需担责;针对考核“走过场”现象,他奏请吏部与都察院共同监督,实行责任倒查;为防止地方官欺上瞒下,他建议中央派出四品以上文官巡行天下,明察暗访。这些措施使“吏治修明,民风和乐”,永乐年间“士风吏治,庞厚可观”的盛况,蹇义功不可没。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巡狩北京,命蹇义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蹇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大事皆倚仗他处理。当时朱棣对太子朱高炽心存疑虑,而蹇义总能婉转传达帝意,同时维护太子权威。他与户部尚书夏原吉齐名,时称“蹇夏”,成为永乐朝最受信任的文臣组合。即便因太子包庇失仪官员被牵连入狱,蹇义也未改忠直本色,最终获释复职。

四、仁宣之治:元老重臣的定鼎之功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蹇义因“监国旧劳”被进封为少保,赐“绳愆纠缪”银印,允许密疏直谏。他监修《太宗实录》,又主持修建献陵,力主遵循遗诏节俭,获朱高炽赞誉“圣见高远,又出于至孝”。宣德年间,蹇义继续受倚重,监修《仁宗实录》,书成后获赐白金、文绮。他参与制定多项国家大政,如营建献陵规制、废除皇后胡善祥等,均以稳健务实著称。宣宗曾亲书楹联“祈天永命天官府,与国休戚国老家”赐予蹇义,并在北京、重庆两地为其建造府邸,彰显其“天官”之尊。

五、身后荣光:忠定谥号与家族绵延

正统元年(1435年),蹇义以疾卒于任上,享年七十三岁。明英宗追赠他为太师,谥号“忠定”,赐葬重庆故乡(今渝北区大竹林镇五云村)。其墓地规模宏大,设神道碑、石翁仲、虎羊马等仪仗,考古发现的神道碑残碑与《明史》记载完全吻合。蹇义家族因他而显赫,重庆城内天官府、蹇家桥、蹇家巷等地名皆因蹇氏而得名,时称“蹇半城”。其长子蹇英官至太常少卿,侄蹇贤历监察御史、湖广布政使,孙蹇霖官陕西陇西牧,形成“一门三代显宦”的盛况。

六、历史评价:诚笃与守成的典范

蹇义以“诚笃干济”立身,以“通达政体”辅国,其政治生涯贯穿明朝初期制度建设的关键阶段。他虽无张居正式的改革锋芒,却以稳健务实推动吏治完善;虽无于谦式的忠烈悲壮,却以六朝元老的身份维系政局稳定。《明史》赞其“成绩懋著,蔚为宗臣”,杨士奇称他“通达政体,谙练章程,称股肱之任”。在重庆母城文化中,蹇义是“诚笃忠厚”的道德标杆,其天官府旧址虽毁,但郭沫若曾在此办公的第三厅旧址,仍见证着这位巴渝名臣的文化传承。

蹇义的一生,是明朝初期政治生态的缩影。他以中庸之道跨越政治漩涡,以制度建设夯实国家根基,以家族绵延见证历史变迁。这位跨越六朝的股肱之臣,用五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书写了一部关于忠诚、智慧与坚守的传奇。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吕后专权何时终结:一场权力博弈下的王朝转折

  公元前180年秋,长安城笼罩在肃杀的阴云中。太尉周勃手持吕产兵符冲入南军营帐,高呼为刘氏者左袒,顷刻间赤膊军士如潮水般倒戈。这场持续十五年的外戚专权,在吕太后病逝后的短短月余内轰然崩塌,其终结过程堪称中国历史上权力更迭的经典样本。  一、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