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毕岚:历史评价中的“双面镜像”
2025-07-24 17:19:06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毕岚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作为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的核心成员,他因参与朝政腐败、激化社会矛盾而背负千古骂名;但与此同时,他主持发明的“翻车”却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水利史上的里程碑式工具,惠及后世千年。这种“恶行”与“善举”的并存,使毕岚成为历史评价中一个独特的“双面镜像”。

一、政治污点:十常侍乱政的典型符号

毕岚的宦官身份,注定了他在历史叙事中的负面基调。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道,外戚与宦官轮流掌权,而以张让赵忠、毕岚为首的“十常侍”集团,通过控制皇帝、任用亲信、卖官鬻爵等手段,将朝政推向崩溃边缘。史书记载,毕岚曾“铸四出文钱,钱皆四道”,这种带有“四道裂痕”的货币被视为“侈虐已甚”的象征,预示着东汉王朝的分裂。更严重的是,十常侍的贪腐行为直接引发了党锢之祸,导致士族集团与宦官集团的尖锐对立,最终为黄巾起义埋下伏笔。

在权力斗争中,毕岚的恶行更显露无遗。中平六年(189年),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毕岚等十常侍先发制人,诱杀何进,引发袁绍带兵血洗皇宫,导致东汉朝廷彻底失控。走投无路的毕岚最终投河自尽,结束了其充满争议的一生。后世史家如范晔在《后汉书》中直斥其“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害”,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二、技术贡献:翻车发明的历史突破

尽管政治声誉狼藉,毕岚在科技史上的地位却不容忽视。据《后汉书》记载,熹平六年(177年),毕岚奉汉灵帝之命主持铸造“铜人四列”“四钟”“天禄虾蟆”等宫廷装饰物,并发明了“翻车渴乌”——一种利用机械传动引水的装置。这一发明最初用于为京城南北郊道路洒水,以替代人力挑水,节省了大量民力。尽管其初衷是讨好皇帝、满足宫廷享乐需求,但“翻车”的机械原理却为后世农业灌溉提供了技术范本。

毕岚设计的翻车已具备现代龙骨水车的基本结构:通过轮轴传动带动链条上的刮板,将水从低处引至高处。这种设计在1800年前的东汉堪称革命性突破,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甚至认为,毕岚的翻车是中国古代链传动技术的最早应用。尽管受时代限制,毕岚的翻车未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但其技术雏形为三国时期马钧改进龙骨水车奠定了基础。马钧在毕岚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传动装置和材料,使翻车更加轻便高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之一,流传至近代仍在使用。

三、历史评价的辩证性:恶行与善举的共生

毕岚的双重形象,折射出中国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传统史观往往以道德标准为绝对准绳,将人物简单划分为“忠奸善恶”,却忽视了历史人物的多元性。毕岚的案例表明,即使是祸国殃民的权臣,也可能在特定领域做出有益贡献;而其技术成就的客观性,又无法被其政治恶行完全抵消。

这种辩证性在当代历史研究中得到重新审视。学者指出,毕岚的翻车发明并非偶然,而是东汉宦官群体中技术传统的一种延续。此前,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均体现了宦官群体在科技领域的独特作用。毕岚的翻车虽未直接推动社会进步,但其技术基因通过马钧的改进得以活化,最终在农业社会中发挥巨大价值。这种“技术传承链”的存在,提示我们应以更立体的视角评价历史人物:既要批判其政治腐败,也要承认其技术贡献;既要看到其行为的局限性,也要关注其影响的延续性。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高士奇之死:一场被误解的君臣离散

  在清代康熙朝的政治舞台上,高士奇曾是备受宠信的近臣,他凭借博学多才与机敏干练,深得康熙皇帝的倚重。然而,民间却流传着高士奇被康熙杀害的说法,这一说法与真实历史大相径庭。深入剖析史料便会发现,高士奇实则因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康熙的用人策略,最终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