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贤相裴度:大唐中兴的擎天柱石
2025-09-18 17:15:44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元和中兴”的核心推动者身份载入史册。他以刚正不阿的品格、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远的文学影响,成为中唐政坛与文坛的双重标杆,被后世誉为“中兴贤相”。

一、寒门贵子:从科举进士到宰辅之臣

裴度出身于河东裴氏东眷,虽为世族旁支,但家族清贫。他自幼博学强记,贞元五年(789年)以进士及第入仕,后登博学宏辞科,又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展现出过人的才学与胆识。早年任监察御史时,他因直言进谏触怒德宗,被外放为地方官,但这段经历锤炼了他务实为民的执政理念。

元和七年(812年),裴度因安抚魏博藩镇归附有功,升任御史中丞,正式进入权力核心。此时的大唐已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三重危机交织,裴度以“挽狂澜于既倒”的担当,成为宪宗削藩平乱的关键人物。

二、元和中兴:平淮西定天下格局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朝廷讨伐四年无果,主和派趁机鼓动罢兵。裴度力排众议,以“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朝无期”的决绝态度,亲赴前线督战。他抵达郾城(今河南漯河)后,立即整顿军纪:

废除宦官监军:解除军事指挥掣肘,赋予将领自主权;

严明奖惩制度:斩杀怯战将领,重赏勇猛之士;

实施心理战:释放俘虏传递朝廷宽仁政策,瓦解敌军士气。

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李愬雪夜奇袭蔡州,生擒吴元济,这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战役,终结了淮西三十余年的割据。裴度随后废除吴氏严刑酷法,招降数万叛军,使蔡州“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此役震慑诸藩,成德、淄青等镇相继归附,唐朝实现自安史之乱后首次真正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三、刚正不阿:三起三落的政治传奇

裴度的政治生涯充满跌宕:

穆宗朝:因反对宦官魏弘简干政,被贬为河东节度使;

敬宗朝:遭李逢吉、王守澄构陷,险些丧命;

文宗朝:牛李党争中保持中立,仍被牛僧孺、李宗闵嫉恨。

他三次拜相、三次出镇,却始终坚守“唯才是举”的原则,举荐李德裕、韩愈、刘禹锡等名士,重用李光颜、李愬等名将。文宗曾赞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更将他比作再造唐室的郭子仪。

四、文坛巨擘:古文运动的护航者

裴度不仅是政治家,更是中唐文学革新的旗手。他提出“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的创作理念,反对追求奇诡雕琢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益于教化和社会”。其诗作质朴自然,如《夏日对雨》: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展现雨中景致,平实语句中蕴含深刻哲思。他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文坛领袖交往密切,曾力保韩愈免遭宪宗处死,并在洛阳与白居易、刘禹锡组成“文坛三老”,引领中唐文学走向务实清新之风。

五、千古流芳:贤相精神的当代启示

裴度晚年归居洛阳,开成四年(839年)病逝,获赠太傅,谥号“文忠”,配享宪宗庙廷。他的传奇人生留下三重启示:

担当精神: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危局中,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力挽狂澜;

用人智慧:打破门第偏见,唯才是举,构建起中唐最璀璨的人才矩阵;

文学追求:在政治与文学间找到平衡,以自然质朴的文风引领时代潮流。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宣太后与芈月:历史与文学交织下的身份之辨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宣太后与芈月这两个名字常被并置提及,二者是否为同一人?这一疑问不仅困扰着历史爱好者,更折射出历史真实与文学演绎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梳理战国史料与后世文学创作,可明确:宣太后即芈月,二者为同一历史人物,但芈月之名更多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