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温韬卖李世民尸骨:一场跨越千年的盗墓暴行与文化浩劫
2025-07-25 17:13:15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葬于陕西礼泉县的昭陵。这座耗时13年修建的陵墓,不仅承载着帝王最后的尊严,更封存着《兰亭序》等无价文化瑰宝。然而,259年后,一场由军阀温韬主导的盗墓行动,将这座“天下第一陵”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李世民的尸骨更沦为富商把玩的“收藏品”。这场暴行,不仅暴露了人性之恶,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无法愈合的伤口。

一、温韬:乱世军阀的盗墓狂想

温韬,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静胜军节度使,镇守陕西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据《新五代史》记载,此人“少为盗,后依朱温”,凭借投机钻营爬上高位。公元908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温韬为讨好新主,将目光投向了唐朝皇陵——这些陵墓中埋藏着历代帝王搜刮的奇珍异宝,正是扩充军费的绝佳来源。

温韬的盗墓行径堪称“系统性破坏”:他在任七年间,将辖区内17座唐陵洗劫一空,仅因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掘凿时“风雨大作”而罢手。昭陵作为规模最大、陪葬最丰的陵墓,成为温韬的重点目标。他动用数千士兵,耗时月余,从墓道几里外挖掘地道潜入,将地宫中的金银器、玉器、丝绸等珍宝搬运殆尽,更将《兰亭序》真迹、钟繇王羲之名家书画撕毁取裱,导致大量文化瑰宝永远消失。

二、亵渎帝王:从盗墓到卖骨的道德沦丧

温韬的贪婪远不止于财宝。当士兵撬开李世民的棺椁时,眼前景象令人毛骨悚然:这位曾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尸骨已干枯腐朽,丧服与陪葬品被掠夺一空,仅剩散乱头发支撑着干瘪头颅。温韬不仅未收敛,反而下令将李世民的头骨取出,命工匠打磨成“骷髅杯”——一种以人骨制成的酒器,在唐代被视为邪物,常用于诅咒或羞辱。

这一行径彻底撕破了盗墓的“底线”。此前,盗墓者多图财,鲜有公开亵渎尸骨者;而温韬将帝王头骨制成玩物,甚至明码标价出售给长安富商,彻底将盗墓演变为一场对文明尊严的践踏。据宋代《嘉祐杂志》记载,李世民的头骨最终落入一位富豪手中,成为其炫耀权势的“藏品”,直至北宋初年才被宰相赵普赎回重葬。

三、文化浩劫:昭陵之殇与历史之痛

温韬的暴行,对中华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昭陵地宫中,除金银财宝外,更藏有大量文献典籍与艺术珍品:

《兰亭序》真迹:王羲之书法巅峰之作,被唐太宗视为“天下第一行书”,随葬后下落成谜。温韬盗出后,或因不识货而损毁,或流落民间湮灭无踪。

钟王墨迹:钟繇、王献之等书法大家的真迹,被温韬撕毁取裱,导致大量书法史空白。

昭陵六骏浮雕:李世民为纪念战马命阎立德雕刻的六块浮雕,其中“飒露紫”“拳毛騧”被温韬砸碎贩卖,现存四块亦残缺不全。

这场浩劫,使昭陵从“文化圣殿”沦为废墟。宋代学者欧阳修曾痛斥:“温韬之发唐陵,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此千古之恨也!”

四、历史回响:从赵普赎骨到文明守护

李世民尸骨的流落,引发了后世对文物保护的深刻反思。北宋初年,宰相赵普游历长安时,听闻李世民头骨被富豪收藏,遂高价赎回,并寻访散落遗骨,最终将其完整安葬于昭陵。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帝王的尊重,更是对文化尊严的捍卫。

温韬的结局,亦成为历史对盗墓者的警示。后梁灭亡后,温韬被后唐明宗李嗣源处死,其家族被抄没,盗墓所得尽数充公。明代《续资治通鉴长编》评价:“温韬之盗,天怒人怨,虽伏诛不足赎其罪。”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惠文后与宣太后:秦宫中的权力博弈与命运交织

  在战国风云激荡的秦国后宫中,惠文后与宣太后作为两代权力核心人物,其关系既交织着家族血缘的纽带,更暗含着王位继承的残酷博弈。她们的故事,是战国女性突破礼教束缚、争夺政治话语权的典型缩影。  一、身份定位:正妻与侧室的权力分野  惠文后(?—前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