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是仪:东吴廉吏的轶事与政治遗产
2025-10-20 11:33:37

作为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重要官员,是仪(字子羽)以清廉正直、刚正不阿的品格闻名史册。他一生历经孙权孙亮孙休三朝,从基层县吏成长为尚书仆射,其仕途轨迹与人格魅力在《三国志》等史料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记载。以下从轶事典故与政治成就两方面,还原这位东吴廉吏的立体形象。

一、轶事典故:姓氏更迭与刀锯之下的忠直

1. 孔融戏言改姓氏

是仪本姓“氏”,出身北海郡营陵县(今山东昌乐)。初任县吏时,郡相孔融以“氏”字为“民”字无上为由,戏言其应改姓“是”。据《三国志》记载,孔融称“氏”字寓意“民无上”,建议改为“是否”之“是”。是仪听后欣然改姓,这一典故既体现其豁达性格,也折射出东汉末年士人对文字寓意的重视。徐众在《三国志评》中批评孔融“离文析字,横生忌讳”,却无意间成就了是仪与孔融的“历史绑定”。

2. 刀锯临颈不言诬

孙权晚年宠信典校郎吕壹,此人借监察之权构陷百官。江夏太守刁嘉因被诬“谤讪国政”入狱,同僚惧于吕壹威势纷纷指证,唯有是仪坚称“未闻”。孙权连日严审,诏书愈厉,群臣屏息。是仪从容答道:“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但知与不知当有本末。”其据实以答的勇气,使孙权释刁嘉,亦令吕壹无从加害。此事后,孙权感叹:“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

3. 拒兵权显自知之明

平定荆州后,孙权欲授是仪兵权,是仪却以“非材”固辞。他坦言:“臣自以为非统率军队之才,恐误军国大事。”这种不贪权位的清醒,与同时代将领形成鲜明对比。孙权转而命其总领尚书事,兼管辞讼与公子教育,是仪遂以文臣身份深度参与东吴中枢决策。

二、政治成就:从辅佐太子到调和鼎鼐

1. 辅佐两代储君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命是仪辅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孙登“敬之,事先咨询”,是仪则以《领鲁王傅上疏》谏言二宫(太子孙和、鲁王孙霸)地位应有所降杀,以正上下之序。尽管孙权未完全采纳,但其“宣德美、广威灵”的治国理念,成为东吴宗室教育的典范。

2. 外交使节的典范

嘉禾三年(234年),诸葛亮去世后,是仪奉命出使蜀汉。他以“仪态万方”的举止重申吴蜀盟约,归国后升任尚书仆射,掌管机要事务。其外交活动不仅巩固了孙刘联盟,更以“不辱使命”的表现赢得孙权信任。

3. 清廉自守的标杆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居所仅够自容。孙权曾见邻家大宅,误以为是仪所有,得知真相后叹息:“是仪俭朴,必非其家。”他临终遗嘱“素棺敛以时服”,将清廉作风贯彻至生命终点。陈寿在《三国志》中赞其“清恪直道,秉性清约”,堪称东吴官僚体系的道德楷模。

三、历史评价:廉吏精神的现代启示

是仪的轶事与成就,共同构建了其“忠不谄君,勇不慑强”的政治人格。他以姓氏更迭展现豁达,以刀锯之下的忠直捍卫司法公正,以拒兵权彰显自知之明,更以清廉自守树立官德标杆。在当代反腐倡廉的语境下,是仪“宁死不诬人”的勇气与“家无储畜”的俭朴,仍为官员行为规范提供历史镜鉴。正如《资治通鉴》将其列入“义士”行列,其精神遗产早已超越时代局限,成为中华廉政文化的重要符号。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