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匈奴为什么对赵国的李牧非常的忌惮呢?
2023-02-03 11:44:01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率军攻破了赵国国都邯郸,俘虏了赵王迁,建国200多年的赵国就此灭亡,此时距赵军主力被歼的长平大战已经过去了31年,在那个时代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两代人了。为什么贪婪刻薄的秦王会允许赵国还存在这么长时间呢?一方面是因为秦国的决策出了一点小失误,没有在长平大战后立刻以举国之力攻打赵国,给赵国留下了喘息的时间。

  另一方面是因为赵国名将迭出,先是老将廉颇守住了基本盘,稳定了局势,后是李牧力挽狂澜,在战国后期非常罕见的,两次在野战中正面击败了入侵的秦军,保住了赵国的疆土。李牧是赵国人,据说与秦、赵两国王族同宗,都姓赢,属于嬴姓的一个分支:李氏。李牧在两次大胜秦军之后,获得了与战神白起同样的封号“武安君”,收获了那个时代武将的最高荣誉。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在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后,军力大增,吞并了中山国,并将北部边境推进到了草原地带,虽然拓展了疆域,却也让边界直接面对了游牧民族的威胁。赵武灵王时,赵军战力正处于巅峰状态,草原人自然不敢乱来,但赵惠文王时期,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就开始经常骚扰赵国,到了赵孝成王时期,匈奴人更是变本加厉,动不动就来掳掠一番,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牧奉命驻守雁门,开始担负起守卫北部边疆的重任。

  上任之后,李牧展现出了他的战略眼光和宏观视角,在仔细分析了形势之后,他认为:匈奴人皆是骑兵,机动性强,难以捕捉,而赵国北部边界土地荒凉漫长,无法长期供应大军驻扎,而匈奴人可以在漫长的边界线上随时选择一个地点发起进攻,赵军如果被牵着鼻子走,难以获胜,即使偶尔获胜,也难以扩大成果,于大局无益,徒损兵力和军费。

  在这种情况下,李牧并没有急着率军出征,而是搞起了热火朝天的边疆建设。李牧首先挑选强悍的边民进行军事训练,提高赵军的后备力量,同时让赵军士兵帮助边民生产,既融洽了军民关系,又增强了经济实力,扩充了军费来源。同时大力加强军备建设,特别是大规模的扩编了骑兵部队,还选调大批精干人员深入草原,进行间谍侦察,逐渐掌握了匈奴人的动向。

  李牧这一搞就是好几年,匈奴人虽然还是经常来骚扰,但由于赵军总是提前得到情报,加上赵国军民齐心,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匈奴人的掳掠非常有限;而面对来犯的匈奴人,李牧总是极力避战,也就没有什么损失,加上军备建设得力,军事实力还有所增长,但他也没有什么战功,与其他将领相比,总显得有点默默无闻。

  时间一长,赵王认为李牧是无能怯战,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于是任命其他将领接替了李牧。新将领到任后,一反李牧之前的做法,屡次出兵与匈奴人交战,由于匈奴骑兵特有的机动性,赵军非得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反而损失惨重,边界的生产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自给自足都出现了问题。在血的事实面前,赵王认识到还是李牧的方法管用,即使不打胜仗,起码可以不用国家操心和支援。

  但面对赵王的再次重用,李牧却不肯上任,直到得到赵王绝不干涉其用兵理政的方法后,才接受了任命。李牧回到雁门后,继续采取息兵养民、安心建设的举措,几年时间,又把雁门一带的生产和军备发展越来,而匈奴人也越来越轻视李牧,认为他就是胆小鬼而已。直到此时,李牧才认为决战的时机到了,精心挑选了1300辆战车、3000匹战马、50000名勇士、10000名弓弩手,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军团,并严格的进行战前训练。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精心选择了伏击战场,然后安排老百姓在此放牧大批牛羊,匈奴人本来就不把李牧放在眼里,加上好几年都没有什么掠获,于是倾巢而出前来抢夺。李牧见匈奴人中计,并没有着急出击,只是派出少量兵马伪装成守卫力量,与其交锋,并且很快败下阵来,匈奴人心想,李牧这个废物把赵军都变成软蛋了,放心的大举追来。

  当匈奴主力进入预设战场时,李牧命令早已埋伏在此赵军士兵万箭齐发,将匈奴人射的人仰马翻,然后全线出击,一战歼敌10余万,消灭了匈奴主力。趁你病要你命,李牧不给匈奴人喘息之机,立刻挥师北上草原,追剿匈奴人的同时,又收服了许多小部落,巩固了赵国的北部边疆。雁门大捷之后十几年,匈奴人都不敢南下牧马,李牧开始声名远扬。

  公元前244年,新继位的赵悼襄王自毁长城,解除了老将廉颇的职务,廉颇被迫投奔魏国。公元前236年,秦国认为赵国没有良将,于是分南北两路直取赵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无奈之下,将镇守北疆的李牧调回,让他全权指挥抗秦时宜。李牧到任后仔细分析了形势,认为南路秦军虽然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地形利于赵军防守,因此这路人马是偏师,用来牵制赵军的,而北路秦军虽然平静无声,但由于控制了太行山,所以很可能是攻赵的主力。

  面对险情,李牧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方针,先率赵军主力急行至肥下攻打在此的南路秦军,当地秦军只是负责牵制任务,认为当面的赵军肯定会利用有利地形防守,根本没想到赵军主力会突然出现并向自己发起攻击,猝不及防之下,被一击而溃。指挥北部秦军的名将王翦得知南路失败的消息后,害怕自己孤掌难鸣,被迫停止进攻。

  赵王为了表彰李牧一战击败强秦,保住赵国的功劳,将那个时代武将的最高荣誉武安君封给了他(白起也是这个封号)。公元前233年,不甘心失败的秦军再次大举来犯,除了仍然是南、北对进外,秦王还亲自指挥主力前来增援。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秦军,李牧决定在秦军援军到达前解决战斗,他命令大将司马尚镇守南方,利用地形阻挡南路秦军。

  李牧亲率主力急行至太行山一带,主动向驻守在此的北路秦军发动强攻,秦军根本没料到赵军竟然还敢主动前来进攻,又被李牧击败,得胜之后的李牧迅速扫荡各处关隘,控制了太行山的出入口。等到秦国援军到达时,只好向凭险而守的赵军发起强攻,结果徒损兵将,秦王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撤军。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真: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将领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英雄辈出的年代里,曹真作为曹魏阵营中的重要将领,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曹真最后的死因,以及他的生平事迹。  曹真,字子丹,是曹操的族侄,早年便跟随曹操征战沙场,因其勇猛和智谋而受到赏识。在曹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