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赵破匈奴之战中,李牧是如何击败匈奴的?
2023-02-06 09:48:55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244年,匈奴单于亲率十万精锐,进犯赵国边境。然而最终,在赵国名将李牧的领导下,匈奴这边非但没有讨到任何好处,反倒是被赵国歼灭了几乎全部的主力。除了匈奴单于,率领极少数的亲卫军队逃走之外,剩下的匈奴大军,直接被李牧就地歼灭了。

  这场战争,后世史称赵破匈奴之战。

  李牧打匈奴的这场战争,在中国战争史上,可以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首先,这场大战之后,匈奴十多年不敢再进犯中原,这就给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原,送了一个好机会。

  其次,在这场战争当中,李牧是以步骑结合的方式,全歼了匈奴的骑兵军团。这个战法,对后世战争的影响极为深远。后世上千年的时间里,李牧的这份战法,都成了中原王朝应对草原民族的首选方案。

  那么,在这场赵破匈奴的战争当中,李牧到底是如何全歼匈奴的十多万精锐?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有关这场战争的历史,我们还得从当年长平之战的时候开始说起。公元前260年,也就是李牧全歼匈奴主力16年以前,赵国和秦国在长平地区,打了一场上百万人参与的大战。

  在这场战争之前,赵国和秦国原本是整个中原内部,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但是,在这场战争当中,因为赵国将领赵括指挥失误,导致赵国前线四十多万主力精锐,近乎被全部消灭殆尽。

  长平之战的失败,对于赵国来说,影响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因为当时整个中原地区,所有诸侯国的人口加起来,也就只有两千多万而已。据后世史学家估计,当时的赵国,总人口数应该也就是三百万人左右。

  所以,长平之战,等于是把赵国所有能拿刀能上战场的男人,直接给杀绝了一多半。到了这个时候,赵国的灭亡,似乎已经是近在眼前了。

  不过好在,在这场战争当中,秦国也有很大的损失,很难在短时间内继续进攻。再加上其他几个诸侯国,也不希望看到赵国就这样被秦国灭掉,看着秦国就这样顺利壮大,所以纷纷前来救援。

  再加上此时的秦国,内部又出现了内斗的问题,无法团结一致灭赵。所以最后,赵国还是艰难守住了国都,并没有就此被秦国灭掉。

  但是,经此一战之后,赵国的国力却瞬间下跌了好几个台阶,再也无力单独对抗秦国。与此同时,因为赵国国力大损,士兵数量严重不足,如何面对北方的匈奴,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和其他诸侯国不同,地处北方的赵国,除了要和其他中原诸侯国争霸之外,还需要面对北方草原上的威胁。在战国时代,北方草原上的匈奴,还没有后来汉朝时候那么强,而且也没有彻底统一。但是以赵国一个诸侯国的力量,去面对整个匈奴的袭扰和进攻,还是有些困难。

  在此之前,赵国经历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军队方面,更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之后,赵国依靠强大的军力,再加上在北方逐渐修筑长城,挡住匈奴并不算困难,甚至还可以主动进攻。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匈奴其实并不算是赵国的头号敌人,中原的那些诸侯国,远比匈奴的威胁更大。反倒是对于匈奴人来说,赵国才是最可怕的敌人。

  但如今,随着赵国军力迅速衰退,作战的士兵数量严重不足,而且还需要分出很大一部分数量,去防备秦国和其他诸侯国。如此一来,能够用来抵御匈奴的力量,自然就更少了。

  对于当时赵国整个统治阶层来说,如何用较少的兵力,去抵挡匈奴的入侵,这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很困难,但最后还是被赵国人给解决了。

  当时在赵国北方镇守的将军,便是那位名将李牧。李牧常年镇守北方,深知匈奴的战法。李牧很清楚,匈奴的强大,其实并不在于军队的作战能力。战国时期的匈奴,还处于部落制时代,生产力相当落后,连一件合格的铁制武器,都很难打造出来。

  所以,在武器装备方面,当时的匈奴,完全处于被中原军队碾压的状态,如果双方参战人数相当,正面开战的话,匈奴根本就打不过赵国军队。

  匈奴人真正可怕的,是他们的行动速度。

  匈奴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就连小孩子和女人,都会骑马。相比之下,赵国经历了胡服骑射运动之后,虽然也有骑兵,但骑兵数量却远比不过匈奴。要论军队的转移速度,赵国军队是远远比不上匈奴的。

  以往赵国军力强大,军队内的骑兵也不少,想要和匈奴单纯进行骑兵对战,甚至直接深入草原,消灭匈奴军队倒是也不算难。但如今,随着赵国主力兵团被消灭,骑兵数量大减,这种战法就不太可能了。

  所以,李牧想出来的这个办法,就是以守代攻。

  李牧的这个办法,倒也不是李牧首创的。在此之前,中原北方的几个诸侯国就发现,在对付匈奴的时候,修筑长城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战国时期修筑的长城,和今天我们见到的八达岭长城,是完全两个概念,很多地方其实也就是一人多高的土墙而已。

  不过,这样的长城,作用其实也不是为了彻底挡住匈奴,而是为了短暂挡住匈奴的骑兵。骑兵想要跨越长城,首先得花一点时间去拆城墙,这就给了赵国军队前来增援的时间。另外,长城的出现,可以及时预警,让赵国军队在最短时间内,知道匈奴的动向,可以尽快派主力军队,前去迎击匈奴。

  正是靠着这个办法,接下来的几年里,李牧一直坐镇赵国北方,硬是靠着少量军队,很好地挡住了匈奴的入侵。当然,在此期间,李牧也没忘了提升赵国的军力。

  在这几年当中,李牧整顿了赵国边境的吏治,任用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将领。与此同时,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也在实行各种有效的人口政策,尽可能地增加人口,恢复国力。随着新出生的男人越来越多,李牧能征召的军队,也就越来越多了。

  另外,李牧镇守北方边境期间,还严格执行了以守代攻的政策。李牧曾经下令,只要匈奴人前来,所有赵国军队,只需坚守,不得擅自出战。

  从后世的角度来说,李牧的这个办法,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在这种以守代攻的局面下,李牧可以凭借较少的兵力,挡住突厥军队的袭扰。而且,不出战就意味着没有战损。当时的赵国,最缺的就是人。李牧的这个战法,也可以减少无谓的伤亡,避免因为手下将领指挥失误,再给赵国造成大的伤亡。

  总之,经过李牧的多年驻守之后,北方边境一切太平,而且边军数量也越来越多。北方的匈奴,也无法再南下袭扰。整个赵国边境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可以在相对和平的状态下,进行各种生产活动,逐渐恢复国力。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样的李牧,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消极怯战。对此,当时的赵国国王,也不是没有意见。甚至就连当时驻守在边境的小官,都觉得李牧的胆子实在太小,不适合做统帅。而赵王后来更是直接把李牧撤了回来,但李牧回来之后,赵国边境马上就再次出了乱子,匈奴再次南下袭扰。

  于是,这个时候,赵王终于明白,李牧才是对的,所以就再次将李牧派了上去,继续镇守北方。

  总之,经过十多年的时间之后,赵国在李牧镇守北方的情况下,北方战线基本上没出什么问题。在此期间,赵国也得以迅速恢复国力,人口再次恢复。在这十几年当中,赵国虽然还是打不过秦国,但却可以欺负更加弱小的燕国,再次扩大地盘,国力迅速恢复。

  所以,在长平之战结束16年之后,李牧知道,赵国全面反击匈奴的机会,终于来了。经过十六年的恢复之后,长平之战发生时,尚处于孩童时期的赵国人,此时已经到了壮年,可以去战场上杀敌立功。此时的赵国,军力虽然还是比不上长平之战以前的赵国,但打一场对匈奴的反击战,还是绰绰有余的。

  作为一代名将,李牧很清楚,此时赵国的局面有多复杂。匈奴那边,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已经有了逐渐统一的趋势。一个统一的匈奴,和一个分裂的匈奴,威胁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趁着匈奴尚未统一,直接将其击溃,未来一旦匈奴统一,赵国就会有灭顶之灾。

  另外,当时的秦国,正处于新老交替的时代。秦始皇嬴政已经即位,而且为了修造郑国渠,消耗了大量的国力,短期内不可能再对赵国进行主力进攻。而其他诸侯国,也因为各自的原因,不大可能在赵国和匈奴交战期间,袭扰赵国的后方。

  总之,对于赵国来说,这是一个天赐良机。

  这场仗,是一定要打的。但问题是,到底要怎么打?

  对此,最好的结果就是,赵国可以一战歼灭大部分的匈奴主力。只要完成这个目标,就算战损大一些,也是值得的。只要能保证匈奴主力被重创,未来一段时间,不敢再兴兵南下。这样的话,赵国就可以从北方抽调更多的力量,去对付秦国和其他诸侯国。

  反之,如果没能歼灭匈奴主力,打草惊蛇,以后赵国不但要在北方驻守更多的军队,而且以后再想全歼匈奴主力,就更加困难了。

  对于当时的赵国来说,机会只有一次。而对于李牧来说,这恐怕也是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了。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接下来,李牧做了近乎苛刻的安排。

  早在这一战开始的多年以前,李牧其实就已经在为这场战争做准备了。除了发展自身之外,李牧还设置了一个强大的谍报机构,常年监视匈奴的动向。在李牧的监视下,匈奴那边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没有逃过李牧的法眼。在情报上,李牧就已经占了巨大的优势。

  通过这些情报,李牧得出一个结论:因为这些年李牧一直坚守不出,导致匈奴那边,对李牧十分轻视,根本不拿他当回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李牧镇守北方期间,匈奴人虽然无法打破赵国的方向,但在防线以外,匈奴人确实丝毫没有忌惮,根本没想过李牧可能会主动出击。

  这就给了李牧一个完美的机会。

  根据匈奴的这个特点,接下来,李牧设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局。首先,李牧先是以训练的名义,从整个赵国边境抽调精锐军队。在李牧的安排下,很快,一支庞大的军队,迅速集结起来。这支军队,总人数接近二十万人。其中骑兵1.3万人,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再加上1300辆战车。

  这支精锐大军,便是李牧镇守赵国边境十余年的成果了。

  因为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李牧基本上没有主动出击的先例。所以这一次,大家都觉得这只是一场例行的训练。就连赵国这边,也没几个人认为,李牧是真的想要打匈奴,更没人想到李牧是打算直接打主力决战。

  随着这支精锐大军集结完毕。接下来,李牧又调来了大量的牧民,直接放到边境上去放牧。按照李牧的指示,这些牧民将牛羊放得漫山遍野都是,非常令人心动。

  很快,在李牧的安排下,这个消息传到了匈奴那边。对于匈奴人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天赐良机。如此大的一块肥肉,匈奴人自然不可能不心动。但同时,匈奴人其实也怀疑,如此反常的举动,是否会是赵国设置的一个陷阱呢?

  对匈奴人而言,牛羊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面对这样的诱惑,就算有一定的风险,匈奴人也不可能不上钩。而为了避免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匈奴人就一定会集结更多的力量,来抢夺这些牛羊。

  简单来说,就是李牧通过自己的情报,吃透了匈奴高层的心理,预判了对方的预判。

  接下来,匈奴单于带着十多万匈奴精锐,进逼赵国边境。按照以往的惯例,赵国人首先派出一支数千人的军队前去抵抗。然后,当这支数千人的军队,和十万匈奴主力遭遇后,很自然地就打败了。

  而这支军队的出现,也让匈奴人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猜测:这次确实是一个埋伏,但埋伏的力量却没有那么强,也就是和以往差不多。而在击溃这支小部队之后,匈奴单于便彻底安心,继续率领军队主力,深入赵国国境。

  就这样,在李牧的一步步缜密算计之下,匈奴单于带着这十多万精锐,一头扎进了赵国军队的包围圈。

  而在这场合围战争当中,要想顺利吃掉匈奴的全部主力,这就很考验指挥者的指挥能力了。匈奴军队的移动速度,向来很快。而赵国这边,虽然以往是以骑兵军团著称,但在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骑兵军团。此时伏击匈奴,参战的也基本都是步兵。

  也就是说,李牧必须指挥大量的步兵,来完成对匈奴骑兵的绞杀,同时还必须保证吃掉大部分的匈奴主力。这样一来的话,李牧的压力就很大了。

  好在开战之前,李牧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开战之后,李牧先是将战车放在军阵最前方,以此来阻挡匈奴骑兵的速度。接下来,等到匈奴骑兵稍慢一些之后,紧随战车之后的弓弩兵,开始射出大量箭矢,消灭那些冲击战车的匈奴骑兵,为战车防线降低压力。

  这样一轮反击之后,匈奴人自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圈套。但到了这个时候,却已经为时已晚,想退都退不了了。因为就在这个时候,李牧事先布置在战场两翼的骑兵,开始趁势压上。不求杀敌,只求将匈奴大军进行切割,切断他们的后路,并且让匈奴大军内部,彻底混乱起来,失去整体行动的能力。

  等到这些步骤都完成了之后,最终,布置于所有军队最后方的步兵军团,趁势压了上去,开始对那些已经被分割的匈奴骑兵,进行合围绞杀。

  仗打到最后一步的时候,赵国这边,其实已经是一边倒地屠杀了。因为匈奴这边,唯一能够依仗的,就是骑乘马匹带来的速度。而一旦马匹的移动速度被限制,匈奴人的武器装备,以及士兵数量,都远比不上赵国军队。那么,等待匈奴大军的,自然只能是一场屠杀了。

  所以,在李牧的精心算计下,最终,这十多万匈奴大军,闯入赵国的包围圈之后,几乎彻底全家覆灭了。只有那位单于,带着少量的亲卫军队,逃出了包围圈,逃回了草原。不过,后世也有史学家认为,这位匈奴单于的逃走,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李牧的授意。

  因为,只有让这位匈奴单于逃走,北方的匈奴才不至于彻底分裂。而随着这十多万匈奴主力被消灭,而匈奴内部又不是群龙无首的混战状态。接下来的十多年,匈奴人注定不可能再敢南下。反倒是杀了这位单于,有可能会导致匈奴内部分裂,以后赵国边境依然袭扰不断。要是那样的话,李牧打这一仗就没意义了。

  最重要的是,战国时期的匈奴,本身也没多少人。据史学家估计,当时整个匈奴,加起来也就只有百万人左右,甚至可能还不到百万人。所以李牧这一仗,等于是打掉了匈奴的大部分可战之兵。接下来十几年的匈奴,就如同长平之战以后的赵国一样,士兵的数量非常少,自然也就没能力再次南下入侵了。

  而在这一仗之后,李牧又乘胜追击,灭褴国,破东胡、降林胡,将赵国的势力范围,大幅向北方扩展。而且,此战之后,赵国也占据了大量的草原地盘,有了足够的养马之地。未来赵国便可以依靠这个优势,再次训练起强大的骑兵军团了。

  但可惜的是,李牧的这些算计,最后还是败给了赵国的奸臣。在这之后不久,随着秦国再次入侵,李牧不得不被调去另外的战场,去和秦国作战。再之后,李牧被赵国的奸臣郭开陷害,直接免除了所有官职。而李牧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这点优势,后来也被赵国的统治者,一点点给糟蹋干净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很多人都说,如果李牧能多在位十年,或者没有被郭开陷害下去的话,那秦始皇能否统一六国,都是一个疑问。

  纵观整个赵破匈奴之战,我们不难发现:这场战争,真的是古代步兵对骑兵的一个巅峰战例。后世很多中原王朝,在打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基本上也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

  在此之前,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先例。后世所有的将军,在琢磨以步制骑的战术时,肯定都会想到李牧打得这一仗。

  而且,就在李牧这一战百年多以后,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其实也想过用这个方法,去解决匈奴的问题。当时的汉武帝,便在马邑地区,集结了数十万汉军,并且布置了大量的诱饵,希望诱惑匈奴主力上钩。

  但遗憾的是,这场著名的‘马邑之谋’,却因为有汉朝奸细泄露消息,最后功亏一篑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汉武帝才不得不重用卫青和霍去病等人,训练大量的骑兵军团。从原来以步制骑的思路,改变为以骑制骑。

  而如果是以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李牧能打赢这场大战,恐怕也不只是因为他高超的指挥能力,更是因为在开战之前,李牧的谍报工作,确实做的很到位了。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孙尚香:历史的真相与传说的融合

  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孙尚香这个名字往往与英雄、战争和爱情紧密相连。她是东汉末年东吴君主孙权的妹妹,也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妻子。然而,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和生平,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探讨正史中的孙尚香是否真的是刘备的妻子,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