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揭秘

夷陵大战的双方派出的兵力到底有多少呢?
2022-12-08 15:12:52

  三国时期是乃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秦朝统一之后的第一个乱世,随着东汉王朝的宦官干政,出现了群雄逐鹿的盛大局面,各路诸侯纷纷拥兵自重,攻城略地.诸如吕布袁绍董卓等,都利用不同的借口开拓自己的地盘,扩大势力。

  这些种种势力彼此之间不断出兵讨伐,有因为弱小而被灭亡的,也有通过奋斗而新兴崛起的.长时间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三分天下而鼎足局面,其中以刘备孙权一方的势力比较弱,所以唇齿之势的双方选择了合作,一同抵抗曹操建立的大魏。

  但是国家之间当以利益为重,蜀汉与东吴之间也并非毫无摩擦,双方曾在荆州问题上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因为关羽的亡故,刘备一怒之下带兵征讨东吴,但最终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这场战争的规模究竟有多大,蜀汉又为何会失败。

  一、夷陵大战的双方兵力

  1.战争爆发的原因

  其实夷陵之战有其爆发的必然性,孙刘双方早在联合抗曹的时候,矛盾就已经出现了。荆州原本属于刘表,因为刘备的推脱不受,刘表死后将荆州交给了次子刘琮,刘琮很快投降,将城池献给了曹操,又被东吴孙权所夺。

  赤壁之战之时,因为双方的合作关系,东吴将荆州暂且交给刘备安身,这个“借”也是双方矛盾的开始,由于刘备不曾归还荆州,东吴在屡次谈判无果之后采用武力的方式夺取。

  先用骄兵之先让关羽疏于防备,而后又骗其抽出荆州之兵攻打襄樊等地,随即派遣吕蒙白衣渡江,生擒烽火台士卒,一举夺取荆州,最重要的一点是吕蒙杀死了关羽父子。

  对于刘备来说,不但丢失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还丧失了一位手足兄弟,所以征讨东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在即帝位之后颁布的第一道圣旨,就是东征伐吴。

  2.双方兵力存在的争议

  后人对这场战争中的双方兵力是保持有不同意见的,一种认为孙权一方的兵力是多于刘备的,毕竟江东的基业已历三世,国殷民富,而刘备一方才刚刚拿下两川之地,立足未稳,手中下辖兵马也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看来这场战争是以卵击石。

  在东吴的地方作战、兵力上也不及东吴,即使没有夷陵之战的火烧连营,蜀汉一方也是必败无疑,毕竟蜀军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没有什么优势,失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至于刘备势力不比东吴还要发动战争的原因,无非就是感情用事,一心为关羽报仇而不顾一切。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夷陵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他们认为此时的刘备已经是一代帝王,不可能因为个人感情而误国家大事,所以战争的发动为关羽报仇只是小部分原因,更多的是为了收复荆州之地。

  这种攻城略地的兼并战争一般都是有把握的一方发动,并且从战争的初步效果来看,刘备一方是占得先机的,东吴陆逊乃是用计火攻才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所以兵力方面是比不上刘备的。

  3.实际上的兵力对比

  从上述的两大争议来看,后者更具有依据性。并且双方的兵力,根据当时的相关记录之中可以简单推测,当时东吴营中的前哨官带来的情报提到,“刘备支党四万余人”入夷陵,也就是说,刘备当时带领四万余军队首先进入夷陵。

  不过这四万余人并不是刘备这次战争中带来的所有人,而是冲在最前面的先锋军队,主要用于探路或威慑作用,保证后进军队的安全。按照古代战争的规矩,后面的主力军队应当比探路的前锋军队只多不少,超出一倍的尽皆有之。

  所以有充分理由推断,当时刘备的主力军队大约在十万上,这一结论其实是从刘禅在后来投降邓艾之时呈上的西川表册之中推断出来的。根据记录,蜀汉末年,人口大约在二十八万左右,而可用于作战之兵也有十万两三千。

  注意,刘禅呈上人口表册时候,蜀汉就只剩下了益州,当时刘备带兵出征的时候,虽然荆州地方已经丢失了,但是兵马应该还在,所以当时蜀国的总兵马大约在二十万上下,刘备带一半的军队出征东吴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另外,当年在赤壁战争刚刚结束之后,诸葛亮曾帮刘备取了汉中,上庸等几座城池,当时负责驻守的武将也各自带有三万兵马,所以刘备在出征东吴的时候,十万兵马是完全不在话下的。

  东吴方面的兵力是远不及蜀汉的,所以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

  二、蜀汉失败的原因

  1.多方面因素

  蜀汉在夷陵之战中落败,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违背早年诸葛亮制定的基本国策,当时诸葛亮在为刘备谋划一统天下之大计的时候,就强调过“和孙权,拒曹操”,但此时的刘备却带兵出征东吴,这就导致了蜀汉内部的意见不统一。

  包括赵云诸葛亮在内的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发动这次战争的,而刘备在这种情况之下以帝王之威而强令进兵,注定这场战争的赢面不大。当然,这个原因只占到了很小一部分。

  毕竟刘备从一开始就已经违背了诸葛亮制定的计策,没有接受刘表的荆州而导致后来争夺荆州一系列事件,连此次夷陵之战的起因都可以追溯到刘备当初的决策失误上面去,如果用它来总结夷陵之战,那么是比较片面的。

  第二个原因是刘备军中缺乏将领,夷陵之战之前,关羽张飞先后去世,只剩下了黄忠一人还因为受伤而亡故在途中。诸葛亮也因为要镇守大后方而并未参战,所以刘备方面虽然兵力众多,但将领缺乏,都是关兴张苞等小将为主,难担大任。

  此外,刘备自己的刚愎自用也是战争是失败的直接原因之一。面对江南地区的征战,刘备自认为水上作战不如东吴而直接放弃了水战,而在陆战之中也出现了决策失误。

  刘备带兵入东吴的时候正是酷暑,炎热无比,这种情况之下蜀汉的军中补给就会消耗得非常快,而从川中的江南这条漫长的补给线路是完全来不及的,所以刘备军中经常会出现缺水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刘备错误地让军队进入丛林茂密之处,依山傍水而安营扎寨,这就让东吴大军有机可乘,陆逊火烧连营,连营八百里灰飞烟灭,刘备能逃脱已经是万幸,更不用说取胜。

  再者,按正常情况来说,即使陆逊采用火攻,刘备大军也不至于全军覆没。只是因为当时刘备舍舟船而徒步,导致大军未能利用河流顺游的推进,而选择了更加费力的徒步。

  导致火起之时,虽然有七百里的漫长战线,但是却没有逃跑的能力,只能被迫选择坐以待毙。

  2.根本原因

  此前种种,可以说都是次要因素,或许是战略决策的失误,或许是天气和时令的影响,都不能从根本上决定战争的胜负。归根结底,这些种种都是可以避免的,而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刘备从一开始,就选错了主攻的方向。

  当时的夷陵,乃是位于三峡口处的军事要地,这也就说明当时的刘备至少有三种方法去攻打夷陵。除了走南北两大夷陵道之外,还有一条路可以迅速到达夷陵,那就是顺江而下,这一点其实陆逊在带兵出征之前就意识到了。

  刘备处于长江上游地区,东吴则是在下游,陆逊总担心刘备会率领军队顺流而下,那么就可以将大军到东吴的时间缩短一半,甚至在占领河上战线之后,可以以此为道路向蜀军供给粮食,那么后来就不会因为水源问题而被迫入林了。

  但刘备并没有这么做,他放弃了水上的运输,直接将主攻方向选择为南北两大夷陵道,江南夷陵道作为主攻方向,而江北夷陵道则屯驻少量军队用于牵制。

  或许是刘备见到了赤壁之战中东吴水军的出色表现,想要避免与其正面冲突,选择放弃了顺流而下这一巨大的自然优势,错误的将胜利完全寄托在陆战之上。

  若刘备先派遣一支军队顺流而下以做佯攻,以趁机向南北两大夷陵道补给粮食水源,此后只需处于防守状态,防止东吴增援军队登陆即可。这样一来南北军队的后勤保障即可高枕无忧,虽不能保证此后的主力决战获得胜利,但起码不会招致夷陵之失。

  总结

  从整体来看,刘备的军队虽然是处于异地作战,但并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由于最早选择主攻方向时出现了失误,导致全军的水源和后勤出现了纰漏,导致此后的陆上作战环节全都出现问题,此前兵力上的优势自然于事无补。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