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严可均:清代文献学与藏书领域的璀璨星辰
2025-11-21 10:58:54

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区)人,是清代文献学、藏书学领域成就斐然的学者。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藏书成果,在清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术成就:考据辑佚的典范

严可均自幼对经学产生浓厚兴趣,16岁便开始研治经学,展现出非凡的学术天赋。嘉庆五年(1800 年),他考中举人,虽官至建德县教谕,但不久便因疾病辞官归田,从此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和著述之中。

在考据学方面,严可均造诣极高。他与姚文田共同研治《说文》,历经8年编纂成《说文长编》45册。这部著作内容丰富,涵盖了天文、算术、地理、草木、鸟兽等众多领域,为后世研究《说文解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他还著有《说文校议》,对后人研究《说文解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说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此外,严可均还辑钟鼎拓本为《说文翼说》15篇,进一步丰富了对《说文》的研究。

在金石学领域,严可均的成就同样显著。他与丁溶同治唐《石经》,著《校文》10卷。唐石经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石刻文献,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严可均意识到其价值,以最接近唐石经原貌的新拓本为底本,广采传世经书善本作为校本,进行细致校勘。他在《唐石经校文叙》中明确指出唐石经是现如今保存最早且最为完整的儒家经典石刻文献,为后世学人校勘提供了典范,也为研究唐石经的整理、清代乾嘉学术史以及清代金石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严可均最为人所瞩目的成就,当属辑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嘉庆十三年(1808 年),诏开全唐文馆,严可均因已辞官归田,无缘参与。但他深感唐以前文献缺乏总集,遂发愤辑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使之与《全唐文》相接。他遍检群书,对收书3000余家的文献,一字一句无不校订,人各系以小传,足以考证史文。这部著作对保存和传播唐以前古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学者们研究唐前文学的必备工具书。

藏书事业:广搜博采的践行者

严可均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还是一位藏书大家。为了著述,他不惜重资购书,周游四方,南至岭南,北出塞垣。每遇稀有之本,他必精写或以资购买。他建藏书楼“四录堂”,藏书至2万余卷,其中不乏精品。他曾说“余家贫,不能多聚书”,但“遇希有之本,必倩精写,或肯售,即典衣不吝”,这种对书籍的热爱和执着令人钦佩。

严可均还翻检当时诸家藏书目,如《世善堂书目》《天一阁书目》《万卷楼书目》《世学楼书目》《传是楼书目》等,以至石刻本、释道藏,无不翻览。他与当时著名藏书家叶绍楏交好,在其家中见到了较为完整的唐石经拓本,这为他撰写《唐石经校文》提供了创作条件。通过广泛的收藏和深入的研读,严可均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料,为他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术影响:承前后的桥梁

严可均的学术成就和藏书事业对清代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考据辑佚成果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清代考据学的发展。他所辑录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著作,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学、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石。

在藏书方面,严可均的藏书理念和实践为后世藏书家提供了借鉴。他对书籍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稀有版本的珍视和收藏,体现了藏书家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他的藏书不仅为个人学术研究服务,也为后世学术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严可均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丰富的藏书成果,成为清代文献学和藏书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学术精神和藏书理念,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世学者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更多的人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追求。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洪秀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的传奇人生

  洪秀全(1814年1月10日—1864年6月1日),原名洪仁坤,族名仁坤,曾用名火秀,后为避上帝名讳改为秀全,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福源水村)人,汉族客家人。他是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太平天国天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充满争议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