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王有龄:清朝诰授光禄大夫的忠烈传奇
2025-11-21 11:04:47

王有龄(1810年3月31日—1861年12月29日),字英九,号雪轩,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区),是清朝晚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重要官员,诰授光禄大夫,官至浙江巡抚。他的一生,在仕途上跌宕起伏,在抗击太平天国运动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忠诚,最终以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事迹令人动容。

早年经历:捐官入仕显才能

王有龄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王燮是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曾任云南曲靖知县、河阳同知等职,为官清廉,颇有政声。王有龄自幼聪明好学,但性格倜傥不羁,不屑于八股之学,这让父亲颇为无奈。道光十四年(1834年),24岁的王有龄在父亲的安排下,通过捐纳获得了浙江盐大使的虚衔,这是清朝一种特殊的入仕途径。道光十九年(1839年),王有龄由吏部签发至浙江,正式开了他的仕途生涯。

初到浙江的王有龄,起初只是个候补官员,若没有足够的背景和钱财,很难谋得实缺。不过,他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很快便崭露头角。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他被派往新昌县署理知县。当时的新昌县盗匪横行,百姓苦不堪言。王有龄到任后,并没有采取强硬的镇压手段,而是张贴告示,宣布“归田者不问,再犯者弗赦”。这种宽严相济的政策很快奏效,许多盗匪纷纷解散,回乡务农,新昌县的治安状况迅速好转。王有龄凭借这一政绩,赢得了上司的赏识和百姓的爱戴。

此后,王有龄的仕途一帆风顺,他先后担任慈溪、鄞县、镇海、仁和等地的知县,每到一处,都积极为百姓谋福利。在慈溪任上,他主持治理杜、白二湖,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的水患问题,使北乡万余顷粮田得以灌溉,百姓生活大为改善。他还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县衙:“旷甘旨而策拊循,矢慎矢勤,敢忘庭训。承凋敝而谋安辑,同忧同乐,莫负湖名。”这副对联体现了他勤政爱民的理念,也成为他为官生涯的真实写照。

仕途攀升:理财能臣受重用

王有龄的卓越才能不仅得到了地方官员的认可,也引起了朝廷高层的关注。咸丰四年(1854年),何桂清被任命为浙江巡抚。何桂清在微贱时曾得到王有龄父亲王燮的大力资助,与王有龄结为好友。何桂清到任后,大力提携王有龄,先后推荐他担任盐运使和浙江按察使。

咸丰五年(1855年),王有龄被授予杭州知府一职。在任期间,他积极协助何桂清处理政务,特别是在财政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理财能力。当时,清朝面临着太平天国起义的严峻挑战,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压力沉重。王有龄通过整顿税收、清理财政等措施,为清军筹措了大量的军饷,为抗击太平军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他的理财才能得到了何桂清和朝廷的充分肯定,咸丰七年(1857年),王有龄被擢升为江苏按察使,不久后又迁任布政使。

在担任江苏布政使的三年里,王有龄兢兢业业,不仅办好了筹措军饷等事宜,还经常向何桂清提出对敌作战的方略,深得何桂清和朝廷的青睐。何桂清对他信任有加,将许多重要事务都交给他处理,甚至到了“事皆专断,巡抚受成而已”的程度。王有龄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逐渐成为清朝官场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巡抚生涯:力挽狂澜抗太平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长驱南下,清江、广德州等地相继失守,就连浙江的省城杭州也被攻陷。消息传到江苏后,时任江苏布政使的王有龄满腔激愤,昼夜思谋图救。恰在此时,由四川籍名将张玉良率领的援浙部队开进江苏境内,王有龄借机与他见面,并详细说明收复杭州的要略。张玉良按照王有龄的作战方略,亲率精锐发动突袭,一举大败太平军并收复杭州城。杭州克复后,清廷论功行赏,张玉良晋升广西提督,而王有龄则被擢升为浙江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然而,此时的浙江局势依然十分危急。太平军虽然暂时撤离了杭州,但他们的实力依旧很强大,随时都有可能再次进攻。王有龄重回杭州任职后,立刻着手进行安集流民、加固城防、筹措军饷和扩充守军等事宜。他还与何桂清保持紧密联系,整合苏浙两省军力,以期形成联合抗击太平军的局面。

可惜,王有龄的举措甫见成效,便遭遇太平军的再次进攻。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忠王李秀成指挥的太平军连克苏州、常州、嘉兴、诸暨、余杭、绍兴等城,并于当年十月包围杭州。更加糟糕的是,何桂清此时被太平军围困在常州,根本分不出兵力来援助王有龄。情急之下,王有龄只好向湘军统帅曾国藩求援,但曾国藩由于跟何桂清一向不和,因此在派出左宗棠援助浙江时,却又特意命他缓慢进军。何桂清自保不暇,而曾国藩又虚与委蛇,致使王有龄望穿秋水,却始终盼不到解围的援军。

面对着愈发危急的局面,王有龄只能“一身撑挂,百计补苴”,亲自负责筹饷募勇、分发调拨、内外攻防、两军对仗等事宜,为保卫杭州城可谓费尽心力。然而,由于兵力对比过于悬殊,杭州城在坚守两个多月后,最终在当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凌晨失守。

壮烈殉节:忠魂永铸昭日月

杭州沦陷后,早有心理准备的王有龄选择服毒自杀,但未能成功。随后,他拿出一段白布,自缢于浙江巡抚衙门,终年52岁。他的死,震惊了整个朝廷和民间。就连他的对手太平军忠王李秀成,也对他的忠诚和勇气深感敬佩。李秀成特意下令为王有龄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命人将太平天国王爵才能穿的黄绫龙袍充作入殓的寿衣,还安排王有龄的亲兵五百护送棺木回乡。

王有龄的死,让清廷也深感痛惜。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予谥“壮愍”,赐祭葬,入祀昭忠祠,并先后命浙江与福建建专祠,让他常年享受百姓的祭拜。他的墓地原本坐落在福州市文山里西,曾是西郊一带最大的墓葬,可惜在1977年前后毁于战备之需,如今只剩下一块墓牌坊圣旨碑刻,令人不胜唏嘘。

王有龄的一生,是忠诚与奉献的一生。他在仕途上不断攀升,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抗击太平天国运动中,他坚守孤城,力挽狂澜,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最终,他以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洪秀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的传奇人生

  洪秀全(1814年1月10日—1864年6月1日),原名洪仁坤,族名仁坤,曾用名火秀,后为避上帝名讳改为秀全,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福源水村)人,汉族客家人。他是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太平天国天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充满争议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