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讷亲:忠臣之名下的复杂历史镜像
2025-08-07 17:20:48

讷亲(?—1749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作为雍正乾隆两朝重臣,其人生轨迹与清王朝权力中枢紧密交织。他出身显赫,祖父遏必隆康熙朝辅政大臣,父亲尹德官至都统,家族背景为其仕途铺就坦途。然而,讷亲是否堪称“忠臣”,需从其行为轨迹、权力博弈与历史评价中抽丝剥茧,方能窥见真相

一、仕途崛起:皇权制衡的棋子

讷亲的仕途腾飞始于雍正朝。雍正五年(1727年),他承袭二等公爵,入值銮仪卫,历任御前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年仅二十余岁便跻身高阶官僚体系。这一晋升速度在清朝极为罕见,其背后是雍正帝平衡年羹尧隆科多两大集团的权力需求。讷亲以“铁面无私”调查年羹尧贪腐案,迅速获得雍正信任,被提拔为兵部尚书,成为皇权制衡的工具。

乾隆继位后,讷亲的“忠臣”形象被进一步强化。乾隆帝为削弱鄂尔泰、张廷玉等前朝重臣的影响力,刻意培养讷亲作为亲信。讷亲被授予镶白旗满洲都统、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协办总理事务,甚至在鄂尔泰病逝后接任领班军机大臣,行走列名于张廷玉之前。乾隆曾公开称讷亲为“大臣中第一受恩者”,其权势达到顶峰。

从表面看,讷亲的仕途崛起是皇权信任的体现,但深入分析可知,他的忠诚更多是权力博弈的产物。乾隆帝需要一位无派系背景、易于操控的重臣来制衡老臣势力,而讷亲的家族背景与个人能力恰好符合这一需求。他的“忠”更多是对皇权的服从,而非对国家或百姓的担当。

二、金川之败:能力短板与性格缺陷的暴露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清军屡战屡败。乾隆帝任命讷亲为经略,主持平叛。然而,这场战役成为讷亲命运的转折点,也暴露了其作为“忠臣”的致命缺陷。

1. 军事无能:纸上谈兵的悲剧

讷亲从未有过战场经验,却盲目轻敌。他抵达前线后,拒绝采纳岳钟琪“奇袭”策略,坚持“以碉攻碉”的笨拙战术,导致清军“顿兵坚城之下,伤亡惨重”。面对金川土司的顽强抵抗,讷亲不仅未能扭转战局,反而因畏战和推卸责任,严重动摇了军心。他向乾隆上书索要更多支援,却未能提出有效战略,最终导致清军损失精锐万余人。

2. 性格缺陷:刚愎自用与推诿责任

讷亲在金川战役中的表现,彻底暴露了其性格缺陷。他自负跋扈,曾当众羞辱协办大学士刘统勋:“汝一书生,安知军国大事?”这种作风导致他与前线将领关系紧张,尤其是与张广泗的矛盾公开化。张广泗虽非良将,但讷亲的专横跋扈使他不敢进谏,最终导致将相不和,军心涣散。战败后,讷亲将责任推给张广泗,自己却缩手缩脚,鼠伏不出,进一步加剧了战局的恶化。

3. 皇权弃子:从宠臣到替罪羊

乾隆帝对讷亲的态度转变耐人寻味。战争初期,他在谕旨中称讷亲“忠勇可嘉”;战败后却怒斥其“丧师辱国”。这种变脸速度,反映了帝王权术的残酷性。乾隆帝深知金川之败的责任在于自己的决策失误,但他需要一位替罪羊来转移矛盾。讷亲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自然成为最佳人选。最终,乾隆帝命侍卫鄂实带着讷亲祖父遏必隆的遗刀,将其押至班拦山自尽。讷亲的结局,标志着乾隆帝通过杀人立威,进一步巩固了皇权。

三、历史评价:忠臣之名下的争议

后世对讷亲的评价两极分化。《清史稿》称他“不学无术,贻误军机”,认为其败亡是咎由自取;而现代学者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中则认为:“讷亲之败,实因乾隆帝用人不当。”这种矛盾评价,源于史料的立场差异。

从讷亲的仕途轨迹看,他确实对乾隆帝表现出绝对的忠诚。他勤谨廉洁,杜绝行贿,甚至在宅门口养巨獒以避趋奉;他处理政务一丝不苟,深受乾隆赏识。然而,这种忠诚更多是对皇权的个人效忠,而非对国家或百姓的责任感。在金川战役中,他的无能和推诿责任,直接导致了清军的惨败和无数士兵的牺牲。这种“忠臣”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苍白无力。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煜为何被称为千古词帝:从亡国之君到词坛巅峰的蜕变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煜的帝王身份常被戏谑为错位人生——他本该是金陵城内醉心书画的闲散王爷,却因兄长早逝被迫登上南唐末代君主的宝座。这位不善权谋的艺术家,最终以违命侯的身份在汴京幽闭中结束生命。然而,正是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让他在词坛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