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全琮:三国吴国的“儒将典范”,以谦逊品格铸就军事传奇
2025-11-12 11:51:21

在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东吴名将全琮以独特的“儒将”形象脱颖而出。他既非江表十二虎臣之列的猛将,也非东吴四大都督之列的统帅,却凭借谦逊恭顺的品格与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孙权麾下不可或缺的支柱。从赈济灾民的义举到石亭大捷的功勋,从“二宫之争”的隐忍到晚年直言劝谏的忠诚,全琮的一生诠释了何为“以德立身,以才报国”。

一、乱世仁心:以家财济士,树名望于江东

全琮出身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的官宦世家,父亲全柔曾任桂阳太守。年少时,他便展现出超越常人的仁义与胆识。建安年间,全柔命其运送数千斛谷米至吴地交易,全琮抵达后却将粮食尽数赈济灾民,空船而返。面对父亲的震怒,他坦言:“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振赡,不及报。”这一举动虽违背子道,却让数百名避乱南下的中原士人感念其恩,纷纷依附于全氏门下。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评价此举“非子道,然斯亦冯谖市义、汲黯振救之类”,直言全琮以家财换人心的智慧。

此事对全琮的仕途产生了深远影响。孙权听闻其义举后,破格提拔他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讨伐山越。全琮不负所托,迅速募得精兵万余人,屯驻牛渚(今安徽马鞍山),由此开启军事生涯。他的仁义之名不仅为其赢得民心,更成为孙权信任的重要基石。

二、战功赫赫:从偏将军到右大司马的崛起之路

全琮的军事才能在其参与的多次战役中得以充分展现:

洞口之战(222年):面对曹魏大司马曹休的十万大军,全琮与吕范徐盛等将领共御强敌。虽遇风暴导致舰队漂流,但他与徐盛力战魏将尹卢,斩敌首级,因功晋封绥南将军,进爵钱唐侯。

石亭之战(228年):全琮与陆逊联手,在皖城设伏大败曹休,缴获马匹、车仗、军资无数。此战不仅巩固了东吴对淮南的控制,更让全琮升任东安郡守,成为镇守一方的地方大员。

芍陂之战(241年):全琮以大都督身份率军迎战魏将王凌,虽未彻底击溃敌军,但其临阵指挥的稳健风格获孙权认可,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军中的地位。

孙权对全琮的器重达到顶峰:黄龙元年(229年),他晋封全琮为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并赐婚长女孙鲁班。全琮由此成为东吴宗室与功臣集团的双重核心,其家族子弟亦因战功显赫,赏赐累及千金。

三、谦逊之德:权臣中的“异类”,以退为进的政治智慧

尽管身居高位,全琮始终保持谦逊本色。史载其“接士谦恭,毫不骄恣”,即便成为孙权女婿后,仍以“大臣之节”自勉。这种品格在“二宫之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劝阻太子出征(229年):当孙权欲命太子孙登领兵出征时,满朝文武无人敢谏,唯有全琮直言:“自古太子未尝独将,今违古制,臣窃疑之。”孙权采纳其言,避免了一场可能引发内乱的军事行动。

卷入储位之争(241年后):全琮之子全寄因支持鲁王孙霸卷入“二宫之争”,诬陷太子孙和派系。全琮虽被牵连,但始终未参与党争,仅以“智力不多”自嘲,试图平衡家族利益与国家稳定。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其“当世之才,但因子失名”,实则暗含对其无奈的同情。

四、晚年直谏:以国家为重的最后坚守

赤乌年间(246-249年),全琮虽年事已高,仍以国家利益为重。当孙权欲征伐珠崖、夷州(今海南、台湾)时,他力谏“土地贫瘠,得之无益”,然未被采纳。直至赤乌十二年(249年)病逝前,他仍坚持“以德治军”的理念,反对朱桓等将领为求战功而分散兵力的冒险行为,主张“乘危取胜,非完计也”。

全琮的逝世,标志着东吴一个时代的终结。其子全怿虽继承爵位,却因不忍孙綝嗜杀而降魏,折射出全氏家族后期的衰落。但全琮本人以谦逊、仁义与军事才能铸就的传奇,仍被后世铭记。《吴书》赞其“为将甚勇决,当敌临难,奋不顾身;及作督帅,养威持重”,堪称对这位“儒将典范”最贴切的评价。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梦魇中的权力警钟:曹操三马同槽之梦的深层隐喻

  建安二十三年春,许昌城细雨绵绵,曹操从梦中惊醒,冷汗浸透寝衣。他梦见三匹黑马围着一个刻有曹字的食槽争食,草料与粪便的气味在梦境中挥之不去。这个被后世称为三马同槽的典故,不仅成为《晋书》中记载的权力预言,更折射出曹魏政权在制度设计上的致命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