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赵挺之与李格非:新旧党争下的亲家恩怨
2025-09-10 17:05:40

北宋末年,朝堂之上新旧党争如烈火烹油,这场政治风暴不仅撕裂了士大夫阶层,更将无数家庭卷入其中。李格非与赵挺之,两位本无直接交集的官员,因政治立场的对立与儿女姻亲的羁绊,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段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恩怨往事。

一、政治立场的分野:新党与旧党的根本对立

赵挺之与李格非的矛盾,本质上是北宋新旧党争的缩影。赵挺之是新党核心人物,早年因支持王安石变法而崭露头角。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及第后,他历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在推行市易法、青苗法等新政中表现积极。例如,他在德州任职时,曾力排众议推行市易法,与反对变法的黄庭坚产生激烈冲突,甚至因政见不合被苏轼贬为“聚敛小人”。

而李格非则是旧党代表人物,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性格刚直,宁肯被贬官也不愿与新党同流合污。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策划打击旧党官员,命李格非参与编纂元祐臣僚章疏,李格非出于良心拒绝,最终被贬出朝廷。这种政治立场的对立,为两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二、党争漩涡中的直接交锋:李格非的罢官与赵挺之的“助力”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拜相后掀起新一轮党争,列出元祐党人176名,李格非位列其中,被罢黜官职逐出京城。此时,赵挺之已升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成为宰相。据《宋史·赵挺之传》记载,赵挺之“排击元祐诸人不遗余力”,在确定“元祐奸党”名单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更令人唏嘘的是,赵挺之的打击对象甚至波及了自己的亲家。崇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下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李清照作为李格非之女,虽未被强制退婚,但已陷入政治孤立。李清照曾写诗求救于赵挺之:“何况人间父子情”,希望公公看在儿女亲家的份上施以援手,但赵挺之并未回应。这一事件暴露了赵挺之在政治利益面前的冷酷,也加剧了李、赵两家的矛盾。

三、权力斗争的延伸:赵挺之与蔡京的博弈

赵挺之与李格非的矛盾,还与北宋末年复杂的权力斗争密切相关。赵挺之虽为新党,但与蔡京并非同路人。崇宁四年(1105年),蔡京推荐赵挺之拜相,但两人很快因政见不合产生矛盾。赵挺之多次向徽宗弹劾蔡京“奸恶”,请求离开京师外任。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复相后立即对赵挺之展开报复,诬陷其“力庇元祐奸党”,甚至派人到青州审讯赵家。

这场权力斗争的余波直接影响了李格非与赵挺之的命运。赵挺之被罢相后,蔡京进一步清算其势力,导致赵家败落。李格非虽未直接参与斗争,但作为旧党成员,其命运始终与党争紧密相连。崇宁五年(1106年),朝廷曾短暂大赦党人,李格非获“监庙差遣”的闲职,但因“余官第二等”的身份未能重返京城,最终消失于史料记载中。

四、儿女姻亲的悲剧: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夹缝人生

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最无辜的当属李清照与赵明诚。两人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成婚,本是一对志趣相投的夫妻,却因父辈的矛盾陷入两难。赵明诚虽痴迷金石收藏,对政治并无兴趣,但作为赵挺之之子,他不得不承受父亲败落带来的后果。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去世后,赵明诚被蔡京党徒弹劾,丢官后与李清照返回青州隐居。

李清照的处境更为艰难。她既要面对父亲的失势,又要承受公公的冷漠,甚至在赵挺之去世后仍被蔡京党徒追查。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这段经历时写道:“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给,衣食有余。”这十年虽远离政治,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可想而知。

五、历史反思:党争阴影下的个体命运

赵挺之与李格非的恩怨,是北宋新旧党争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政治斗争中,无数士大夫被卷入其中,或升或降,或生或死。赵挺之虽凭借权谋登上相位,却最终被更狠辣的蔡京击败;李格非虽坚守气节,却难逃贬谪的命运。两人的争斗,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往往超出想象。当个人命运被党争裹挟时,亲情、友情甚至爱情都可能成为牺牲品。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虽因志趣相投而幸福,却因父辈的矛盾而蒙上阴影,这正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注脚。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汉文帝不废窦漪房:权力、情感与制度的交织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节俭著称,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其与窦漪房的婚姻却充满戏剧性。窦漪房出身贫寒,从宫女到皇后,再到太皇太后,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然而,当她年老色衰、双目失明后,汉文帝却未废后改立宠妃慎夫人,这一决策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