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李焘与《续资治通鉴长编》:一部承载北宋记忆的史学丰碑
2025-08-21 17:31:34

在中国古代史学长河中,南宋史学家李焘以四十年心血铸就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堪称北宋编年史的集大成之作。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不仅延续了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更以“宁失于繁,毋失于略”的严谨态度,为后世保留了北宋九朝(960-1127)168年的珍贵史料,成为研究宋代历史不可或缺的基石。

一、从眉山书生到史学巨匠:李焘的治史人生

李焘(1115-1184),字仁甫,号巽岩,四川眉州丹棱人。其家族世代藏书,父亲李中曾任地方官,家中“富藏书,熟悉本朝典故”,为李焘的史学启蒙奠定了深厚基础。少年时期的李焘便展现出惊人的历史天赋,19岁撰写《两汉鉴》,20岁完成《反正议》14篇,才名远扬。然而,面对权臣秦桧的拉拢,他毅然拒绝,选择在地方任职二十余年,潜心治学。

绍兴十年(1140年),李焘开始系统搜集北宋史料,他“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将每年所闻史料分门别类存放,井然有序。这种科学的资料管理方法,为后续编纂《长编》提供了坚实保障。乾道三年(1167年),李焘入朝任国史院编修官,得以接触皇家秘档,进一步丰富了史料来源。淳熙十年(1183年),这部耗时四十年的巨著终于完成,李焘在进书状中感慨:“臣网罗收拾,垂四十年,精力几尽此书。”

二、《续资治通鉴长编》:一部“繁而不滥”的史学典范

《续资治通鉴长编》原书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以编年体形式记载北宋九朝历史,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其编纂原则与《资治通鉴》一脉相承,李焘明确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力求全面保留史料,避免因删减导致历史失真。

1. 史料来源的广泛性

李焘以“上据国典,下采私记”为准则,广泛征引正史、实录、政书、家乘、野史、笔记小说等四百余种文献。例如,在记载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时,他不仅引用《太祖实录》,还参考《涑水记闻》《邵氏闻见录》等私史,通过对比不同记载,还原历史真相。对于争议性事件,如“斧声烛影”之谜,李焘在注文中详细罗列《湘山野录》《续湘山野录》等说法,并标注“考据未明”,为后世研究者提供多元视角。

2. 考异方法的创新性

继承司马光《通鉴考异》的传统,李焘在《长编》中以小字注文形式保留未被采用的史料,并说明取舍理由。例如,在记载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文臣知州郡制度时,他引用《太宗实录》与《柳开行状》的矛盾记载,通过考证《会要》及张景撰《柳开行状》,指出《实录》所载“五代战争以来,方镇刺史皆用武臣”的记载不确,进而修正为“文臣知州郡始于太祖朝”。这种严谨的考据方法,使《长编》成为“考定宋、辽二史之阙讹”的权威文献。

3. 结构编排的科学性

《长编》采用“丛目—长编—考异”三步编纂法:先按年月日编排史料(丛目),再综合分析择取可靠史实(长编),最后以注文说明异同(考异)。此外,李焘还编撰《目录》五卷、《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目》十卷,形成“正文—目录—考异—附录”的完整体系,极大提升了史书的检索与参考价值。

三、历史价值与学术影响:一部“温公《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史料价值,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清代学者谭钟麟称其“使北宋一代事实粲然明备,实为《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朱彝尊更认为“宋儒史学以文简为第一”,独李焘“免于讥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保存大量佚失文献

由于《长编》广泛征引私史、笔记,许多早已散佚的书籍得以部分保存。例如,宋代《东斋记事》《涑水记闻》《东轩笔录》等私史,今仅存残本,而《长编》注文中引用的片段,成为重构这些文献的重要依据。

2. 修正正史谬误

李焘对《宋史》等正史的错误多有订正。例如,《宋史·柳开传》关于“文臣知州郡始于太宗朝”的记载,与《长编》引用的《柳开行状》及《会要》矛盾。李焘通过考证,确认这一制度始于太祖朝,从而纠正了《宋史》的讹误。

3. 推动考据学发展

《长编》的考异方法为后世史学提供了典范。清代学者黄廷鉴评价其注文“分注考异,详引他书”,甚至能“正宋、辽二史之阙讹”。这种严谨的治史态度,深刻影响了清代考据学的发展。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颜良与文丑:袁绍麾下的双璧猛将关系探析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袁绍作为北方最具实力的军阀之一,麾下猛将如云。其中,颜良与文丑因勇冠三军,成为袁绍军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两人虽以河北四庭柱并列,但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中,他们的关系远比简单的同僚关系更为复杂。  一、同乡共事:从冀州到官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