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攻占汉中后曹操为何止步益州:战略抉择背后的多重困局
2025-11-07 11:03:25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攻克汉中,张鲁归降,汉中之地尽入曹魏囊中。然而,当谋士刘晔司马懿力劝“进兵临之,势必瓦解”时,曹操却以“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为由放弃南下。这场看似错失统一天下良机的决策,实则是曹操在多重困局下的理性选择。

一、后勤补给:秦岭天险下的致命短板

汉中与益州虽仅一山之隔,但秦岭山脉的险峻程度远超蜀道。曹操主力从关中运粮至汉中,需翻越“连峰去天不盈尺”的秦岭,行军尚且艰难,遑论运输粮草。据《资治通鉴》记载,曹操在汉中之战中曾因“粮道险远”而陷入困境,甚至出现“士卒饥疫,死者大半”的惨状。若强行南下益州,曹军需在数百里蜀道上维持补给线,而刘备只需“坚壁清野”,即可让曹操陷入“千里馈粮,士有饥色”的绝境。

更严峻的是,曹操的骑兵优势在益州山地完全失效。曹魏“天下骁锐”的虎豹骑,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连行军都成问题,更遑论展开大规模作战。反观刘备,其主力以步兵为主,且早已适应山地作战,若与曹军在益州决战,曹操的骑兵将沦为“铁骑陷泥潭”的累赘。

二、多线作战:孙权与关羽的双重威胁

曹操放弃益州的决策,与其同时应对孙权、关羽两大势力的战略压力密切相关。建安二十年(215年),就在曹操攻克汉中的同时,孙权趁机发动第二次合肥之战,虽被张辽以八百骑兵击退,但东吴的军事威胁始终如影随形。曹操若将主力长期滞留汉中,合肥防线必然空虚,孙权极可能卷土重来。

与此同时,关羽在荆州的动向更令曹操如芒在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若曹操在汉中与刘备决战,关羽极可能从荆州北伐,与刘备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这种“腹背受敌”的险境,是曹操绝不能承受之重。

三、内部动荡:权力巩固的迫切需求

曹操的权力之路,始终伴随着内部反对势力的掣肘。建安十三年(208年)初定北方后,大儒孔融因反对曹操专权被满门抄斩;建安十七年(212年)平定关中后,谋士荀彧因反对曹操进爵魏公而忧愤自尽;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攻克汉中后,名士崔琰又因“腹诽”被下狱而死。这些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曹操每提升一次政治地位,内部反对势力就会掀起一波反弹。

建安二十年(215年)攻克汉中后,曹操的下一步目标必然是进封魏王,为曹丕代汉铺路。然而,这一举动势必引发新一轮的权力斗争。若曹操此时率军南下益州,后方极可能出现“许昌叛乱”或“关中军阀反水”等事件。法正曾一语道破真相:“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曹操选择撤军,实则是为了返回邺城巩固统治,避免“后院起火”。

四、年龄与健康:英雄迟暮的无奈抉择

建安二十年(215年)时,曹操已年逾六十,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便因头风病发作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在攻克汉中后的两年里,曹操频繁出现“头风甚剧”“目眩”等症状,精力与体力已难以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

更重要的是,曹操此时已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宏愿。他在《龟虽寿》中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私下却对身边人感叹:“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种“知天命”的清醒认知,使曹操更倾向于为曹丕铺路,而非冒险发动一场胜算不高的战争。

五、战略误判:对益州局势的乐观估计

曹操放弃益州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对刘备在益州统治稳定性的误判。刘晔曾劝曹操:“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然而,曹操低估了刘备的整合能力。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已攻克成都,并通过“宽以待民”的政策赢得了益州士族的支持。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劝刘备攻汉中时,益州已“民皆便之”,内部团结远超曹操预期。

此外,曹操还高估了汉中降卒的忠诚度。张鲁归降时,其弟张卫曾率数万人坚守阳平关,汉中内部反对曹操统治的力量不容小觑。若曹操南下益州,汉中降卒极可能趁机反叛,使曹军陷入“前后受敌”的绝境。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刘据之祸:性格与制度的双重困境

  汉武帝晚年爆发的巫蛊之祸,以太子刘据被迫起兵、最终自尽的悲剧收场。这场祸乱的直接推手是酷吏江充,但深层原因远非江充构陷四字所能概括。从历史细节看,刘据的悲剧既源于其性格特质与权力结构的冲突,也暴露出汉武帝时期政治制度的致命缺陷。  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