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孙休:从避世藩王到东吴帝位的意外转折
2025-11-06 11:44:07

孙休(235年—264年),字子烈,是东吴开国皇帝孙权的第六子。这位本欲远离权贵纷争的宗室成员,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被推上历史舞台,其登基之路充满戏剧性与政治博弈。

一、早年避世:从琅琊王到会稽隐士

孙休的命运转折始于孙权晚年。太元元年(252年),十八岁的孙休被封为琅琊王,居于虎林(今安徽贵池西)。然而,新帝孙亮继位后,掌政的诸葛恪为避免宗室据险生变,将孙休迁往丹阳郡。丹阳太守李衡多次侵扰孙休,迫使这位年轻藩王上书请求迁徙,最终被安置于会稽郡(今江苏苏州)。

在会稽的六年隐居生活中,孙休刻意保持低调。他与太守濮阳兴、将督张布结交,却未卷入任何政治势力。这种避世态度,既源于对权贵倾轧的警惕,也暗含对自保的清醒认知——其兄孙和因太子之争被废、孙霸被赐死的前车之鉴,时刻提醒着他宫廷斗争的残酷性。

二、政变突至:孙綝的"拥立"与孙休的权谋

太平三年(258年)九月,权臣孙綝发动政变,废黜孙亮为会稽王。为寻找合法傀儡,孙綝派宗正孙楷与中书郎董朝赴会稽迎立孙休。面对突如其来的"帝位邀请",孙休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

三辞帝位:他以"德薄才浅"为由,两次拒绝迎驾使团,拖延至第三日才启程。这种姿态既符合儒家谦让传统,又为观察局势争取时间。

途中试探:行至曲阿(今江苏丹阳)时,有老翁拦路叩首:"事久变生,天下望之。"孙休当即加速行程,展现对时机的精准把握。

登基策略:抵达永昌亭(今南京珠江路)后,他拒绝直接登御座,先在东厢殿接见百官,待孙恩奉上玉玺时方"三让后受",完美复刻了汉光武帝的登基仪式。

这场看似被动的"拥立",实则是孙休与孙綝的双向选择。孙綝需要一位易于控制的宗室,而孙休则将计就计,以退为进获取帝位。

三、隐忍布局:除綝行动中的权术较量

即位后,孙休立即面临孙綝的威胁。这位权臣五兄弟皆封侯掌禁军,其势力远超董卓废汉少帝时的布局。孙休采取三步策略:

麻痹对手:加封孙綝为丞相、荆州牧,增邑五县,对其党羽孙恩等五人授将军职,制造"君臣和谐"的假象。

分化势力:将举报孙綝谋反者交其处置,同时提拔孙恩为侍中,削弱孙綝对禁军的绝对控制。

致命一击:永安元年(258年)腊祭日,孙休设宴诱捕孙綝。当孙綝称病拒赴时,他十次派使者催促,最终在宴席上以"卿屡称疾,今宴请必来"为由,命丁奉等将领当场斩杀孙綝,灭其三族。

这场政变中,孙休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政治成熟度。他通过"欲擒故纵"的战术,将孙綝的傲慢转化为致命弱点,仅用三个月便完成从傀儡到实权皇帝的蜕变。

四、历史回响:避世者的政治遗产

孙休的登基之路,本质是一场被动选择与主动权谋的结合。他本欲效仿河间献王刘德"不争国事"的典故,却因孙綝的政变被迫卷入权力漩涡。其成功关键在于:

对时机的精准把控:从会稽到建业的每一步停留,都在等待政变局势的明朗化。

对人性弱点的利用:通过赏赐与谦让,激发孙綝的骄纵心理,为最终反击创造条件。

对制度漏洞的突破:利用东吴"宗室可掌兵"的传统,暗中联络丁奉等将领,构建反制网络。

这位曾梦想"采菊东篱下"的藩王,最终在永安殿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政治传奇。他的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理:在权力游戏中,真正的避世者往往需要比参与者更深刻的洞察力。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治八子环绕,武则天缘何执掌大权?

  唐高宗李治一生共有八位皇子,其中四位为武则天所生,其余四位分别由萧淑妃与宫人所出。然而,这位坐拥八子的帝王,最终却将朝政大权交予武则天,甚至在其身后任由其改朝换代。这一历史悖论的背后,是权力博弈、健康危机与性格缺陷共同编织的复杂图景。  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