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申屠嘉:刚正守节的五朝元老与悲剧结局
2025-11-03 10:56:04

申屠嘉(?—公元前155年),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是西汉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功臣与宰相。他的一生横跨汉高祖至汉景帝五朝,从一名普通武士成长为执掌国政的丞相,最终却因性格刚直、不懂权变而含恨离世。其人生轨迹既展现了汉代开国功臣的典型命运,也折射出官场政治的复杂生态。

一、从军功起家:武士到丞相的蜕变

申屠嘉出身平民,早年以力大无穷、能拉强弓硬弩著称。秦末乱世中,他加入刘邦的汉军,随其征战四方。在攻打项羽的战役中,申屠嘉因军功升任队率(小队长),后又在平定黥布叛乱时立功,升为都尉。汉惠帝时期,他转任淮阳郡守,开始积累地方治理经验。

汉文帝即位后,为表彰跟随刘邦征战的老臣,将年俸二千石以上、仍健在的24人封为关内侯,申屠嘉位列其中,获封五百户食邑。此后,他逐步晋升为御史大夫(副丞相),成为朝廷核心决策层成员。

公元前176年,丞相张苍免职,汉文帝欲任命皇后之弟窦广国为相,但因顾虑“任人唯亲”的舆论,转而选择申屠嘉。作为刘邦旧部、资深御史大夫,且以廉洁正直著称,申屠嘉成为理想人选。文帝遂拜其为丞相,封故安侯,使其成为西汉历史上最后一位以开国功臣身份担任丞相的人物。

二、刚正守节:惩治权贵与坚守礼法

申屠嘉的执政风格以“刚毅守节”著称,其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是对邓通晁错的严惩。

(一)邓通事件:维护朝堂尊严

邓通是汉文帝的宠臣,因受皇帝偏爱而骄横无礼。一次朝会中,邓通竟坐在文帝身旁,严重违反君臣礼数。申屠嘉奏事完毕后,直言进谏:“陛下宠爱臣子本无可厚非,但朝廷礼法不可废。”退朝后,他命邓通至丞相府谢罪,并威胁:“若不来,即斩首。”邓通惊恐万分,向文帝求救。文帝虽派使者传话求情,但申屠嘉仍坚持训诫邓通:“朝廷乃高祖所立,你不过一弄臣,竟敢在朝堂上失礼,此乃大不敬,当斩!”邓通磕头至血流满面,方得赦免。此事被称为“谴幸谢相”,彰显了申屠嘉对礼法的坚守。

(二)晁错之争:改革与守旧的冲突

汉景帝即位后,晁错因受宠信而大权在握,推行削藩、改革法令等激进政策。申屠嘉作为丞相,认为晁错“心急偏激”,可能引发动荡,对其极为不满。晁错为方便出行,私自凿穿太上皇宗庙外墙扩建府门,申屠嘉获悉后,拟上奏弹劾其“毁坏宗庙”。然而,晁错提前向景帝求情,景帝以“所凿乃宗庙外围短墙,且经我允许”为由庇护晁错。申屠嘉得知后,悲愤交加,叹道:“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退朝后,他因气愤过度吐血而亡,谥号“节侯”。

三、性格悲剧:刚直者的历史局限

申屠嘉的结局,既是个人性格的悲剧,也是时代转型的缩影。

(一)刚直不阿的代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然无术学,殆与萧何、曹参、陈平异矣。”他虽品德高尚,但缺乏权谋智慧,不懂变通。在邓通事件中,他虽维护了礼法,却得罪了文帝;在晁错之争中,他坚持原则,却忽视了景帝对改革的支持。这种“以直犯上”的行为,最终导致其被孤立。

(二)时代转型的牺牲品

申屠嘉代表的是开国武将集团,而晁错则象征着文治派改革势力。两人的冲突,本质是“马上治天下”与“文德治天下”的路线之争。景帝时期,汉朝已从创业转向守成,需要的是能推动改革的能臣,而非坚守传统的守成之相。申屠嘉的悲剧,反映了功臣集团在政治转型中的边缘化。

四、历史评价:功过交织的复杂镜像

后世对申屠嘉的评价,呈现出多维度的视角:

官方史书:《史记》《汉书》均肯定其“刚正坚毅、品德高尚”,但批评其“无术学”。

文人笔下:明代张居正将“谴幸谢相”编入《帝鉴图说》,作为君臣相得的典范;清代学者王夫之则认为其“不知时变”,是“腐儒之见”。

现代研究:学者指出,申屠嘉的刚直体现了汉代士大夫的道德理想,但其结局也暴露了传统功臣集团在政治现代化中的困境。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王旦轶事典故与后世评价:一代贤相的德行风范

  北宋真宗朝的宰相王旦,以"全德元老"之名载入史册,其十二载宰辅生涯中,既留下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千古佳话,也因"天书封禅"的妥协留下历史争议。这位出身山东莘县官宦世家的政治家,用一生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