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曾巩:北宋廉吏的为政之道与文学风骨
2025-10-11 13:21:02

北宋政坛与文坛的交汇处,曾巩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为政理念和“古雅平正冲和”的文学风格,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典范。这位出身南丰耕读世家的官员,从基层知州到史馆修撰,始终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根基,在地方治理与文学创作中践行着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

一、廉洁奉公:破除积弊的为政勇气

福州废“菜利”堪称曾巩廉政实践的标志性事件。北宋时期,福州州府旁的菜园因收益丰厚成为历任官员的“私产”,每年获利达数十万钱,却挤占了菜农生计。曾巩到任后直言:“太守岂可与民争利?”毅然废除菜园种植,改种其他作物,并立下“凡来福州者不得取此项钱”的规矩。这一举措不仅终结了延续数十年的官民利益冲突,更彰显了士大夫“不与民争”的道德自觉。

在襄州任上,面对朝廷派员借兴修水利索贿的乱象,曾巩以风趣化解压力。当来人暗示“大星坠地”为不祥之兆时,他巧妙回应:“小星乃天狗,必是下来办公事。”既维护了官员尊严,又暗讽贪腐行径。这种刚柔并济的处世智慧,使其在“十官九贪”的北宋官场中独树一帜。

二、勤政务实: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齐州治水展现了曾巩的务实精神。作为“泉城”,济南夏季常因泉群汇流引发城北水患。曾巩考察水文后,奏请以库银购买石料,发动民工疏浚渠道,筑石楗、设木闸,通过“视水高下而闭纵”的调节机制,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内涝问题。百姓为表感激,在其离任时闭城挽留,最终只能趁夜悄然离去。

在洪州抗瘟疫中,曾巩构建了系统性的防疫体系:成立临时机构登记病患,命令各县储备药物,腾出官舍收治重症患者,并为贫困病患提供饮食衣被。这种“防治结合、官民联动”的模式,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成为宋代公共卫生管理的经典案例。

越州救荒则体现了其经济调控能力。面对饥荒,他一方面张贴告示鼓励富户申报存粮,以略高于常平仓的价格向饥民出售,确保粮食就近供应;另一方面筹集资金借给农户购买种子,形成“赊济—生产—偿还”的良性循环。这种“不扰民而惠民”的治理智慧,被后世誉为“宋代荒政的典范”。

三、文学风骨:文以载道的创作追求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文学成就与其政治理念一脉相承。其散文以“古雅、平正、冲和”著称,强调“文道合一”。在《墨池记》中,他借王羲之墨池遗迹阐发“学必尽其力”的治学精神;在《越州赵公救灾记》中,通过详细记录救灾过程,彰显“仁政须尽心”的为官之道。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成为儒家思想传播的载体。

其诗歌创作同样体现务实品格。《咏柳》以“乱条倚东风”讽刺得势小人,尾联“不知天地有清霜”预示其必然衰败,被《宋诗纪事》评为“托物言志,鞭辟入里”。这种“以诗言政”的创作倾向,使宋诗摆脱了唐风的抒情传统,转向理性与哲思的深度开掘。

四、家风传承:儒学门第的精神底色

曾巩的廉政品格源于深厚的家学传承。其祖父曾致尧任官时“衣敝履穿”,面对母亲“为官而贫,吾荣也”的教诲,终身坚守清廉。父亲曾易占任如皋县令时,以“中禅寺东厢房”为学堂,培养了曾巩兄弟四人同登进士的佳话。这种“孝友持家、诗书传世”的家风,使南丰曾氏七十七年间涌现十九位进士,形成“秋雨名家”的文化现象。

在师承方面,欧阳修“文以明道”的理念深刻影响了曾巩。他每编校一部古籍必撰序文,在《战国策目录序》中以“法以适变,道以立本”为核心,既批判战国游士的欺诈行径,又主张保留经典以明邪说之不可从。这种“史论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其成为古文运动中理论构建的重要力量。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