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梅溪遗韵:王十朋的轶事典故与历史回响
2025-10-20 12:00:06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临安贡院的考场上,一位来自温州乐清的举子挥毫写下《廷对策》,以“揽权中兴”的治国方略打动宋高宗,被亲擢为状元。这位寒门学子便是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其一生以清廉刚直著称,留下诸多轶事典故,更被后世誉为“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

一、孝感奇闻:一井一鱼的孝道传奇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王十朋的祖父王格病重,忽思鲫鱼。时值暑旱,河干水竭,父亲王辅心忧如焚。他想起房前“投辖井”冬夏不竭,便默祷上天,持竿垂钓。奇迹发生了——鱼竿刚入水,一条大鲤鱼便跃出水面。王辅烹鱼奉父,王格的病情竟逐渐好转。此事传开后,村民皆称“孝感井”,认为这是王家父子至诚感天的明证。王十朋后来在《孝感井》诗中记载:“予家有井稍大,俗称大井王家……井素无鱼,盖孝感也。”

二、拦诗巷的故事:文人的傲骨与讽喻

王十朋在乐清县学读书时,名声已传遍乡里。县城有个叫钱百享的官员,腹中空空却爱附庸风雅,多次邀请王十朋赴宴题诗,均被婉拒。后钱百享趁书院老先生探亲时,将王十朋“骗”至家中,逼其以“钱百享升”为嵌首作诗。王十朋提笔挥就:“钱家鱼肉满箩筐,百姓糠菜填饥肠。享福毋忘造众福,升官莫作殃民郎。”此诗讽刺钱百享搜刮民脂却无德无能,令其哑口无言。此事传开后,县城小巷被戏称为“拦诗巷”,成为王十朋不畏权贵、心系百姓的象征。

三、梅溪桥的传说:百姓的挽留与铭记

乾道五年(1169年),王十朋卸任泉州知州。离任当日,百姓涕泣挡道,甚至拆断桥梁以表挽留。王十朋只得绕道而行,百姓又追随至仙游县枫亭驿。桥修复后,百姓以王十朋之号“梅溪”命名,称“梅溪桥”。这一举动不仅是对他勤政爱民的认可,更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王十朋在泉州期间,兴建贡院、修戒石铭、复立忠献堂,为当地教育文化发展倾注心血,百姓的深情挽留正是对其政绩的最好注脚。

四、后世评价:从朝堂到民间的永恒丰碑

1. 朝堂赞誉:君子人格的典范

朱熹将王十朋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并称,称其“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宋高宗赞他“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可作第一人”;宋孝宗则评价其为“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四库全书总目》更直言:“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这些评价不仅是对其政治才能的肯定,更是对其人格魅力的推崇。

2. 民间传颂:清廉与爱民的化身

在温州乐清,王十朋的故事通过民间传说代代相传。例如,他少年时在潭中救落水少年的事迹,被村民称为“状元公保佑”,潭因此得名“梅溪童浴池”。他的家训《家政集》以“孝”为核心,强调“尊祖以敬”“继志以孝”,成为王氏后裔世代遵循的准则。河岙村的王十朋后裔故居内,至今陈列着对他的评价,家风故事分享会在此定期举行,让清廉精神跨越时空,滋养当代。

3. 文学影响:诗文中的家国情怀

王十朋的诗文以“浑厚质直,恳侧条畅”著称,多反映其爱国爱民之心。例如,他写雁荡山的诗“名山误见污,公议安可欺?愿借灵湫水,一洗了堂碑”,直指秦桧误国;而《题湖边庄》中“夕阳茅舍客沽酒,明月小桥人钓鱼”的冲淡自然,则蕴含对家乡的深情。他的著作《梅溪集》五十四卷,成为研究南宋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

五、历史回响:梅溪精神的当代传承

王十朋的遗产不仅存于史书与诗文中,更活在现代社会。温州市鹿城区仰义街道的王十朋后裔故居,通过展览与活动,让后人感受其“耕读持家、诚实务农”的家风;乐清梅溪村的“梅溪书院”遗址,成为文化教育基地;而“梅溪桥”“孝感井”等遗迹,则持续诉说着这位南宋名臣的故事。

从寒门学子到状元宰相,从清廉官吏到文化巨擘,王十朋的一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生动实践。他的轶事典故,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浪花;后世评价,则是对其精神的高度凝练。在今天,梅溪精神依然如一泓清泉,滋润着中华大地的文化土壤,提醒后人:为官当清正,为人当孝悌,为文当赤诚。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