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揭秘

曹操为何能在三国中创下一番霸业呢?
2023-02-02 11:46:34

  黄巾之乱爆发时,曹操的任地谯县正好与颍川的东部相邻,他配合皇甫嵩朱儁讨伐颍川的黄巾军。在这个过程中,曹操收编了部分黄巾军,扩大了军事力量。同时又任人唯才,广泛罗致人才,在颍川一带赢得了知识阶层的支持。

  乱世奸雄曹操

  黄巾之乱爆发的那一年(184年),曹操(155—220)和孙坚(155—191)三十岁,刘备(161—223)二十四岁。在《演义》里,这三个人都以黄巾之乱为契机登上故事的舞台。但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顺便提一下,这一年孙坚的长子孙策(175—200)十岁,次子孙权(182—252)年仅三岁,诸葛亮(181—234)也才四岁。

  曹操据说年轻时就被予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他的祖父是宦官曹腾,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操作为曹嵩的长子出生。那么曹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话说外戚梁冀毒死年幼的质帝,大臣们都希望立聪明的清河王为下一个皇帝,但梁冀最终立了昏愚的蠡吾侯为帝。这就是桓帝。梁冀被认为是后汉史上最横暴的外戚,而向梁冀进言立蠡吾侯的就是曹腾。后汉的衰退从桓帝起变得非常显著。从某种意义上说,曹腾是为自己的子孙铺好了篡权之路。后来,魏的明帝给他的这位高祖父授予高皇帝的尊号。虽然是在死后的追赠,但曹腾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宦官皇帝。

  曹腾的养子曹嵩,据说本来出身夏侯氏。他利用养父积蓄的巨大财产买官,官至太尉。相对于清流派,曹嵩恰恰属于被人唾弃的浊流。也许是对自己的出身抱有自卑感的缘故,曹操年轻时曾一度沉溺于打猎赛狗,游荡乡里。但他毕竟不仅仅是有钱人家的浪荡公子,二十岁时他被推举为孝廉,在都城洛阳(后汉时为雒阳,本书统一用洛阳)任北部尉(相当于今警察局局长)。一当上北部尉,他就以违反夜间外出禁止令为由,逮捕并杀了颇受灵帝宠爱的宦官的叔叔。由此,曹操与自己宦官亲戚的圈子划清了界线,进而加入了清流派官僚的行列。

  黄巾之乱爆发时,曹操的任地谯县正好与颍川的东部相邻,他配合皇甫嵩、朱儁讨伐颍川的黄巾军。在这个过程中,曹操收编了部分黄巾军,扩大了军事力量。同时又任人唯才,广泛罗致人才,在颍川一带赢得了知识阶层的支持。随后,他又把献帝迎到颍川郡的中心许都(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市),逐步掌握了实权。到了晚年,曹操又把女儿嫁给献帝为后,成了汉王朝的外戚。也就是说,在曹操一个人的身上聚合了后汉宦官、外戚及豪族文化人这三种互不相容的势力。难怪说曹操是奸雄,他能够成为三国争斗的胜者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曹操没能等到篡夺政权的那一天就不幸离世。

  看相的流行

  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许劭是看相评论人物的名手。当时在一些社会名士之间流行看相,也就是通过看相来推测人的能力和性格。当时普遍认为容貌是反映人的能力及人格的一面镜子,人们对外表长相都很重视。这种向往高贵容貌的风潮与当时社会名士的贵族化有一定的关系。不过,相貌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对相貌的重视,说明这个时代的人们对相貌所反映的能力、性格等已经有相当细致的分析。对个性的发现,是这个时代的又一个重要的风潮。

  许劭和他的堂兄许靖每月一日决定一个主题,频繁地进行人物品评。他们的评论甚至对名士社会的各种传闻及官吏的提升选拔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面我们将要提到的魏的官吏录用法——九品官人法等,都和这种盛行的人物品评有很大的关系。当时颍川是名士聚集的地方,许邵兄弟就生活在颍川南边的汝南。因此,他们的人物品评被称作“汝南月旦评”(月旦也就是每月一日的意思)。直到现在,人们还把人物评论叫做月旦。

  曹操一族的墓

  1974年,在安徽省亳县的城南一带发现了一个古墓群。调查的结果证实这些古墓是曹操先祖父辈的墓。亳县位于汉代的沛国谯县,也就是曹操的故乡。古墓共有十多座,因损坏严重,被葬者身份的考证难度很大。但后来从古墓中出土了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等当时只有诸侯高官才可以享用的陪葬品。由此推测出这些古墓里有曹操的父亲曹嵩、祖父曹腾的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些古墓里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砖。据推测,这些文字很有可能是由当时的造墓工匠刻上去的。这些文字有很多是“会稽曹君”、“故颍川……曹褒”、“长水校尉曹炽”、“吴郡太守太守曹鼎”等曹氏一族的名字。曹褒是曹操的堂弟、名将曹仁的祖父,曾任颍川太守。曹炽是曹褒的儿子,也就是曹仁的父亲。会稽曹君是指曹炽的弟弟、曾任会稽太守的曹胤。曹鼎是曹操的族子、名将曹休的祖父。

  看得出来,曹操的一族在谯县是很有势力的大豪族。继祖父曹腾之后,仍然高官辈出,特别是在当时名士聚集的颍川、孙坚的故乡吴郡、会稽等地都有过出身曹氏一族的太守。这对后来曹操在身边聘用大量颍川出身的名士,又与孙坚一族联姻并对吴采取一系列怀柔政策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从这些砖刻文字里还发现了许多表达工匠们内心不满的字句,其中有“仓(苍)天乃死”这样与黄巾军口号很类似的字样,还发现有“倭人”的文字。此墓出土时曾一度成为很受关注的话题,但后来经过专家考证认为这些都属于误认。不过,由于这些文字使用了隶书、楷书、草书等字体以及当时的避讳等,成为书法史的贵重资料。

  南方的青年武将——孙坚

  孙坚出身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市)。富春位于吴郡的最南边,东邻会稽郡郡府山阴(今绍兴市)。这一带是当时汉族移居的最前线,由此以南的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全域还处于未开发地区。作为都城来说,富春理所当然是处于偏远的不发达地区。但是,这个地区不仅从有史以前就存在不同于黄河流域的独特文化,而且有铜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正是因为这种开垦地特殊的环境形成了孙坚勇武豪放的性格。《三国志》里对孙坚的父亲只字未提,可见孙坚不是什么大家出身。

  在后来六朝时代的小说《幽冥录》里有如下叙述:孙坚的父亲孙钟,年轻时因家贫在家种瓜。有一天,有过路人讨瓜,孙钟热情款待。没想到,这位过路人原来是神仙的化身。为感谢孙钟,神仙提出两条让他选择,要么让他的子孙代代做诸侯,要么只做几代皇帝。孙钟选择了后者。这虽然是杜撰出来的故事,但多少与孙坚的身世有关。他与曹操不同,和宦官、外戚、豪族文人这些王朝的中枢势力完全没有关系。顺便提一句,上述的这则故事,在日本被收入儿童读物《蒙求》和室町时代的说话集《三国传记》里,广为人知。

  孙坚年轻时,一次偶然遭遇海贼。他毫不胆怯,单枪匹马击退海贼,从此远近闻名。紧接着,他又在镇压会稽“阳明天子”的宗教反乱中大显身手。黄巾之乱爆发后,他跟随同乡朱儁在颍川以南的汝南、南阳等地作战,平息了暴乱。从此孙坚名声大振。之后,孙坚又赴西部凉州讨伐叛乱,在这里孙坚与董卓遭遇。当时董卓因违反军令待罚,孙坚进言斩董卓,但未被采纳。如果按孙坚的进言杀了董卓的话,历史将会是另一种走向了。董卓后来挟持皇帝专权横暴,孙坚在攻打董卓的战斗中也留下赫赫战果。初平二年(191),孙坚率兵攻打荆州刘表,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死。年仅三十七岁。

  孙坚的儿子孙策,在性格上继承了其父的热血豪放。孙坚转战北方不幸战死后,孙策主要把故乡的吴郡、会稽郡一带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为吴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孙策二十六岁时也不幸遇刺身亡。孙策的弟弟孙权,对父兄的死于非命很是忌讳。吴国建立以后,孙权就安分守己地专心经营国家。

  吴是三国中武人色彩最强的政权。为争夺汉王朝正统后继者的地位,魏、蜀之间互相敌对。吴避开争端,时而服从于魏,时而与蜀结盟,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对江南土地的开发,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吴在三国中最晚称帝,又持续最长,和它的这种处世哲学有很大关系。

  浪子英雄——刘备

  刘备出身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自称是前汉第六代皇帝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后裔。不过刘备的这个皇族身份水分很大。因为中山靖王据说孩子超过一百二十人,依此算下来他的子孙后裔要达五万人以上。刘备的祖父据说当过县令,但他的父亲没做过官,只是一个普通人。刘备年轻时拜同乡的大学者卢植为师。但是他天性厌恶学习,热衷斗犬、赛马,爱音乐,喜好穿着打扮,是公认的花花公子。但他重义气有人望,手下聚集了不少年轻人。

  按《演义》的记述,黄巾之乱爆发时,刘备在幽州参加义兵,结识了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拜为义兄弟。刘备不仅跟随皇甫嵩、朱儁以及老师卢植讨伐黄巾军,而且表现出色。不过,这些内容除了刘备带手下在幽州加入义兵也许是真的以外,其余的都是《演义》的杜撰。之所以说“也许”,是因为《三国志》注引用的《典略》里有这样的记载:刘备的第一仗是在幽州参加镇压张纯反乱。《典略》还说,在对战中,刘备负伤,靠装死才勉强逃了一命。而实际上,黄巾之乱爆发时,曹操和孙坚一直跟随讨伐军统帅皇甫嵩、朱儁转战各地,立下战功,并崭露头角。与曹操、孙坚相比,刘备只不过在幽州参加了小规模的局部战斗,即使不考虑他年轻曹操、孙坚六岁这一优势,我们还是很难找出刘备登场有什么英雄之举。

  与刘备关系不错的,是一起求学于卢植手下的师兄公孙瓒。公孙瓒后来割据幽州,与袁绍连年混战。最后因败给袁绍而自杀。据《三国志》注引用的《英雄记》说,公孙瓒厌恶士族,多与巫师、商人结拜兄弟。桃园结义很有可能是以公孙瓒为原型的。《演义》说,桃园结义后,中山的马贩子为三兄弟提供了资金援助。这事倒是不假,因此可以看出刘备、公孙瓒都与商人、游侠之辈关系不浅。就连关羽也是杀了人被通缉的逃犯。可见,结拜兄弟这事情本身就是商人、游侠之辈特有的习惯。

  所谓商人、游侠实际上都是一些无家游民。而刘备也有流浪(落荒)英雄的别称。刘备经历曲折,在军阀混战中,他屡遭挫败,四处流落。起先刘备做高唐县令时,兵败出逃,在公孙瓒手下避难。之后又投靠徐州牧陶谦。陶谦死后,虽继承了陶谦的地盘,又兵败于吕布投靠到曹操手下。之后又与曹操反目出走,寄身袁绍篱下。眼看袁绍将要败给曹操,刘备又投奔荆州刘表。刘表死,荆州告急,刘备这次投靠了孙权。孙刘联手在赤壁大败曹操,占领了荆州。但与孙权关系紧张,刘备又离开荆州,向西进军,从刘璋手里夺取了蜀。这次刘备总算找到了落脚之地。从北逃到南,从东逃到西,与其说刘备是流浪英雄,不如说他是落荒英雄要来得更贴切。不过刘备就像一个不倒翁,他逃而不亡,不仅大难不死,而且还越活越茁壮。三国之中,在异乡建国的只有刘备一人。

  因为身处他乡,刘备能够依靠的乡党亲戚几乎没有。曹操和孙权身边都有很多同乡的部下、兄弟或亲戚之类。刘备没有兄弟,除了一个儿子以外,也没有别的亲属(正因如此也少了魏和吴的那些血肉之争),同乡的部下也只有张飞和简雍两人。要把这么一个既没有地缘关系又没有血缘关系的松散集团凝聚起来,只有靠大义了。这个大义就是:实现汉王朝的复兴。不打倒魏就不能实现统一,北伐成了蜀这个国家不可回避的命运。与吴开发江南的战略截然相反,蜀如果放弃北伐,那么它也就失去了作为国家存在的理由。但是,既无地缘又无血缘,仅靠大义聚合在一起的组织毕竟是脆弱的。何况所谓的大义也已经相当褪色了。最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不能改变蜀的命运,蜀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

  曹操、孙坚(孙策、孙权)、刘备等人出身性格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没有共通点:对后汉末期的统治阶层、士族来说,他们都游离于主流之外,属于社会的少数派。这实际上也是三国时代的一个写照:三国最终没能实现统一,三国时代也只能是从汉到南北朝的一个过渡时期而已。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