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之死与萧何的复杂关联
2025-11-10 10:59:2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流传千年的成语,精准概括了韩信与萧何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韩信的崛起离不开萧何的举荐,而他的陨落也与萧何的计谋紧密相连。那么,韩信的死,萧何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一、成也萧何:韩信的崛起之路

韩信出身平民,早年生活困顿,曾受胯下之辱。他最初投奔项羽,却未得到重用,转而投靠刘邦。起初,韩信在刘邦军中同样默默无闻,甚至因犯军法险些被处决。关键时刻,萧何发现了韩信的军事天才,认定他是“国士无双”,多次向刘邦举荐。然而,刘邦起初并未重视,韩信一怒之下离开军营。萧何得知后,不顾个人安危,月下追韩信,并再次向刘邦力荐,称“欲取天下,非信不可”。刘邦终于被说服,破格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这一任命成为韩信人生的转折点。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楚汉战争中屡建奇功:平定三秦、背水一战破赵军、水淹齐楚联军、垓下之围灭项羽……韩信的军事成就,为刘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没有萧何的识人之明和坚持举荐,韩信或许终其一生只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因此,“成也萧何”是对韩信崛起之路的精准概括。

二、败也萧何:韩信的陨落之谜

然而,韩信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刘邦统一天下,韩信的军事才能逐渐成为威胁。他因功高震主,被刘邦从齐王贬为楚王,后又进一步贬为淮阴侯,软禁于长安。韩信对此心怀不满,逐渐萌生反意。汉十一年(前196年),陈豨在代地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平叛。韩信趁机与家臣密谋,企图假传诏书,释放囚徒,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

就在韩信准备行动时,他的阴谋被一个门客的弟弟告发。吕后得知后,立即与萧何商议对策。萧何深知韩信对刘邦的威胁,也担心自己因举荐韩信而受牵连,于是献计诱骗韩信入宫。他亲自前往韩信府邸,谎称陈豨已被平定,列侯群臣都要进宫庆贺,劝韩信即使生病也要勉强前往。韩信对萧何深信不疑,结果一入宫便被埋伏的武士擒获,最终被吕后处死于长乐宫钟室,并夷灭三族。

三、萧何的角色:历史的选择与个人的无奈

从表面看,韩信的死是萧何直接参与策划的,因此“败也萧何”似乎顺理成章。然而,深入分析历史背景,我们会发现萧何的角色远比表面复杂。

首先,萧何的举荐和计谋,本质上是刘邦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刘邦对韩信的猜忌和防范,早已埋下伏笔。韩信的军事才能和威望,使他成为刘邦统一后必须清除的潜在威胁。萧何作为刘邦的亲信,其行动始终以维护刘邦的统治为核心。因此,他诱杀韩信,既是出于个人安危的考虑,也是对刘邦意志的服从。

其次,萧何对韩信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他欣赏韩信的才能,举荐他担任大将军,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量;而后来参与计杀韩信,则是出于对政治现实的妥协。在专制体制下,臣子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君主的意志。萧何的选择,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个人在权力漩涡中的无奈之举。

四、历史评价:多元视角下的韩信之死

韩信之死,在历史上引发了广泛争议。司马迁在《史记》中既肯定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又对其谋反行为表示遗憾;班固在《汉书》中则更强调韩信的“善诈力”,认为其死有余辜;而民间传说和戏曲作品则往往将韩信塑造成悲剧英雄,对萧何和吕后的行为表示谴责。

从现代视角看,韩信之死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人性格缺陷(如骄傲自大、政治幼稚),也有时代局限(如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冲突),更有权力斗争的残酷性。萧何的角色,既是这一悲剧的推动者,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粒沙。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宁成:西汉酷吏的崛起与覆灭

  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宁成以酷吏之名掀起过腥风血雨,其人生轨迹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以雷霆手段镇压豪强,又因暴戾性格埋下覆灭祸根。这位从南阳郡穰县(今河南邓县)走出的郎官,最终以株连有罪、家族粉碎的结局收场,其命运沉浮折射出西汉酷吏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