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张让:十常侍之首的末路悲歌
2025-11-05 11:41:21

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权力角逐将王朝拖入深渊,而十常侍之首张让,正是这场乱局的操盘手之一。他以宦官之身跻身权力巅峰,最终却因一场惊天阴谋自食恶果,其人生轨迹堪称东汉宦官专权的缩影。

一、从杂役到权宦:张让的崛起之路

张让出身颍川(今河南禹州),少年时净身入宫,从最底层的杂役做起。他凭借察言观色的天赋,在汉桓帝时期便崭露头角,升任小黄门。汉灵帝即位后,张让迎来人生转折点——他不仅与赵忠等宦官共同升任中常侍,更被灵帝视为“父”一般依赖。这种畸形的君臣关系,让张让的权势达到顶峰。

为巩固地位,张让构建起庞大的利益网络:他通过联姻渗透外戚集团,安排养子娶何进之妹;以重金收买朝臣,甚至在何进府中安插眼线;更与灵帝合伙开设“西园卖官所”,将郡守、刺史等要职明码标价。据《后汉书》记载,当时洛阳流传“欲见张常侍,先备千金礼”的民谣,足见其贪腐之猖獗。

二、黄巾烽火:权力游戏的导火索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这场席卷八州的民变彻底撕开了东汉王朝的腐朽内里。大臣张钧冒死上书,直指十常侍“强占民田、勒索商贾”的恶行是起义根源,要求灵帝诛杀宦官。然而,被蒙蔽的汉灵帝不仅未加惩处,反而加封张让为列侯。这一决策彻底激化了矛盾——平叛有功的大将军何进,成为张让集团的头号威胁。

何进的崛起打破宦官、外戚、士大夫的三方制衡。为求自保,张让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谋杀:他先假传太后懿旨召何进入宫,再命刺客渠穆突袭嘉德殿。当何进质问“天下大乱,岂尽宦官之罪”时,张让竟咆哮:“董后何罪,妄以鸩死?汝言我等浊,其清者是谁?”这场对话暴露了东汉末年权力集团的集体堕落——无论是宦官还是外戚,皆以私利凌驾于国家安危之上。

三、十常侍之乱:权力真空的连锁反应

何进被杀后,张让集团陷入疯狂:他们伪造诏书任命亲信樊陵接掌京师防务,却因袁绍兄弟率军攻入宫中而溃败。在逃亡途中,张让展现出最后的狡诈——他挟持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逃往北宫,又连夜渡河试图逃往凉州。然而,当追兵卢植率军逼近时,这个曾让灵帝言听计从的权宦,最终选择纵身跳入黄河,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张让之死标志着东汉宦官集团的覆灭,却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董卓趁虚而入,废少帝立献帝,关东诸侯起兵讨伐,天下由此陷入军阀混战。正如史家范晔所言:“张让等扰乱海内,倾覆汉室,虽碎首族诛,未足以谢百姓。”这场权力游戏的最终输家,不仅是张让集团,更是整个东汉王朝。

四、历史镜鉴:权力异化的必然结局

张让的悲剧,本质上是皇权衰微下的制度性溃烂。当宦官可以通过卖官鬻爵积累财富,当外戚能够凭借血缘垄断军权,当士大夫阶层失去制衡能力,王朝的崩塌便成为必然。张让集团虽以阴谋起家,但其覆灭更暴露出东汉政治生态的致命缺陷——缺乏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导致任何集团都能通过极端手段攫取利益。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诸葛亮与刘备伐吴:历史迷雾中的战略抉择与权力平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以替关羽复仇为名,亲率大军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三国格局的走向,更因诸葛亮的态度与刘备的决策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历史真相到文学虚构,诸葛亮是否反对伐吴、刘备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