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黄镛:南宋贤相的生平与精神传承
2025-08-01 17:18:13

黄镛(1230-1300年),字器之,南宋莆田县涵江黄巷(今福建莆田市)人。作为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他以“贤关六君子”之名载入史册,官至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加太傅,封涵国公。其一生跨越南宋理宗至元世祖时期,以刚正不阿的品格和治国才能,在风雨飘摇的朝局中留下深刻印记。

早年经历:从寒门学子到“六君子”领袖

1. 寒门苦读,太学显志

黄镛出身寒微,自幼勤奋好学。宋宝祐元年(1253年),他以明经科入太学,试中监元(太学考试第一名)。彼时南宋朝政腐败,权臣丁大全专权跋扈,陷害忠良。黄镛与同僚陈宜中、林则祖、曾唯、刘黼、陈宗六人联名上书,痛陈“以礼进退大臣”之必要,揭露丁大全祸国殃民之行径。此举引发士林震动,六人被流放,但士论翕然,时称“贤关六君子”。

2. 流放不屈,忠直获荐

流放期间,黄镛未改其志。景定二年(1261年),忠直大臣江万里力荐其还朝。翌年,黄镛在方山京榜中进士及第,授正字(校勘典籍的官职),正式开仕途。这一阶段,他以“学问文章,禀节可称”闻名,为后续晋升奠定基础。

仕途巅峰:从国子编修到右丞相

1. 快速晋升:十年间位极人臣

黄镛的仕途堪称“火箭式”上升:

咸淳二年(1266年):由江万里举荐拜国子编修,摄御史(监察官);

咸淳三年(1267年):擢秘书省校书郎,兼枢密院编修、崇政殿说书;

咸淳四年(1268年):升正言兼侍讲(谏官兼皇帝讲师),拜刑部侍郎;

德祐元年(1275年):除给事中(掌管驳正政令违失),转兵部侍郎,兼国史实录院修撰,升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加太傅;

同年底:以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之职,封涵国公,成为南宋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2. 抗元壮举:身负重伤仍心系国事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南宋危在旦夕。黄镛与同乡陈文龙起兵赴国难,在新州太守谢枋得与元军主帅吕夔的战斗中,流矢射中黄镛右肩。他带伤归家,仍于东湖书堂讲学,传播抗元志气。景炎元年(1276年),朝廷再授其右丞相之职,但他因伤势未愈未就任,同年逝世,年六十一岁。

历史评价:忠直与争议并存

1. 士林赞誉:刚正不阿的典范

黄镛的品格深受时人敬重。他“正色立朝,言论不挠”,敢于直谏时政十二事,包括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加强边防等。其墓志铭由同朝官员卓得庆篆盖,文中称他“大节凛然,忠于军国大事”,体现了士林对他的高度认可。

2. 后世争议:抗元决策的局限性

部分史家认为,黄镛在抗元战略上过于保守。他主张固守临安,而未及时组织有效抵抗,导致南宋快速灭亡。但亦有观点指出,南宋末年国力衰微,黄镛的决策实为无奈之举,其忠直品格与治国才能仍值得肯定。

后世影响:家族与地域的精神符号

1. 家族传承:泗黄乡始祖的荣耀

黄镛次子黄棠任潮州府教授时,携父迁居潮阳新兴乡泗水(今广东汕头胪岗镇泗黄村),成为当地黄氏开基祖。其后裔尊黄镛为“朝奉公”,世系绵延至今已传24代以上,后裔分布潮汕、揭阳、汕头等地。

2. 地域文化:莆田“文献名邦”的代表

黄镛与蔡襄、郑樵等历史名人并称,成为莆田“文献名邦”的象征。当地至今流传着“黄镛上书”“六君子抗权”等故事,其故居遗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激励后人以刚正为立身之本。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朱元璋生性多疑:权力漩涡中的帝王心术

  在中国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以其铁腕统治与复杂性格闻名。这位从乞丐、和尚一路逆袭为开国皇帝的传奇人物,在建立大明王朝后,展现出令人胆寒的猜忌与多疑。他的统治手段既包含对制度漏洞的极端修补,也暗含对人性弱点的深度不信任,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帝王权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