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魏太武帝时期的“笔公”古弼:刚直与智谋交织的北魏名臣
2025-07-18 16:52:06

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统治时期,朝堂上有一位以刚直敢谏、智谋过人著称的大臣——古弼。这位鲜卑族名臣以“笔公”之名载入史册,其一生既是对北魏王朝忠诚奉献的写照,也是封建时代士大夫精神品格的缩影。

头角峥嵘:从猎郎到“笔公”的崛起之路

古弼本姓吐奚,代郡人,出身鲜卑贵族家庭。他自幼喜爱读书,擅长骑射,兼具文武之才。起初担任猎郎一职,因敏捷忠直被明元帝拓跋嗣赏识,赐名“古笔”,取“正直如笔”之意。这一赐名不仅是对其性格的精准概括,更暗含对其辅佐之才的期许。

泰常七年(422年),古弼被任命为东宫官属,辅佐太子拓跋焘。他掌管机要、传达政令,以严谨细致的作风赢得太子信任。拓跋焘继位后,古弼因辅佐之功升任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从此开其辉煌的政治生涯。

铁血征伐:沙场上的智谋与勇毅

古弼的军事才能在其南征北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神麚三年(430年),他随太武帝征讨胡夏皇帝赫连定。当赫连定率两万骑兵救援平凉时,古弼佯装败退诱敌深入,与高车骑兵合力斩杀数千敌军,乘胜攻取安定,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在讨伐北燕冯弘的战役中,古弼采用“毁稼返师”之策,通过破坏敌方粮草削弱其抵抗意志。当冯弘向高句丽求救时,古弼识破其诈降之计,避免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这种“攻心为上”的战术思维,彰显其超越武勇的军事智慧。

平定仇池之战中,古弼更显智将风范。他先在浊水擒获南朝宋将胡崇之,继而顶着风雪攻克狭亭要塞。当氐人杨文德复叛时,他力排众议,劝阻皮豹子撤军,主张“以逸待劳”,最终彻底平定南秦地区。太武帝盛赞其谋略:“制服南秦,古弼之功也。”

刚直敢谏:朝堂上的“笔头”精神

古弼的刚直性格在朝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他收到百姓联名上书,反映皇家园林占地过广导致民不聊生。当时太武帝正与给事中刘树下棋,对古弼的奏报置若罔闻。古弼见状怒不可遏,一把揪住刘树的头发将其拖下胡床,边踢边骂:“朝政荒废,皆因尔等佞臣!”太武帝先是大惊,继而大笑:“有此净臣,实乃社稷之福!”随即批准退园还田。

这种“认理不认人”的作风贯穿其仕途。当太武帝为阅兵挑选肥马时,古弼故意调拨瘦马,并直言:“北虏未灭,当以肥马备战。”太武帝虽怒斥其“笔头奴”,但最终被其忠诚感动,赐衣马鹿以示褒奖。这种“以谏为忠”的精神,使古弼成为北魏朝堂上的一股清流。

智谋深藏:乱世中的生存哲学

古弼的智慧不仅体现在直言敢谏上,更在于其深谙为官之道。当太武帝命他运送麋鹿时,他上书请求暂缓运输以抢收秋粮,既保全百姓利益,又避免触怒龙颜。这种“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使其在波谲云诡的北魏政坛中得以善终。

然而,古弼的命运终究未能摆脱时代局限。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他因朝议不合旨意被贬为外都大官,后遭诬陷“巫蛊之罪”,与太尉张黎一同被诛。这位曾被太武帝誉为“国之宝”的直臣,最终陨落于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令人扼腕叹息。

历史回响:古弼精神的当代启示

古弼的一生,是封建时代士大夫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他既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又有“智者不惑”的谋略;既保持“富贵不能淫”的气节,又懂得“柔能克刚”的生存智慧。在当今社会,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处世哲学,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从北魏平城到现代都市,古弼的“笔公”精神穿越千年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忠诚,不仅需要敢于直言的勇气,更需要洞察时势的智慧;真正的刚直,不仅体现在对权贵的抗争中,更体现在对民生疾苦的关怀里。这位北魏名臣的故事,终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永恒的回响。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吕后专权何时终结:一场权力博弈下的王朝转折

  公元前180年秋,长安城笼罩在肃杀的阴云中。太尉周勃手持吕产兵符冲入南军营帐,高呼为刘氏者左袒,顷刻间赤膊军士如潮水般倒戈。这场持续十五年的外戚专权,在吕太后病逝后的短短月余内轰然崩塌,其终结过程堪称中国历史上权力更迭的经典样本。  一、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