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乾隆亲自审讯张广泗:金川战败背后的权谋与问责
2025-06-25 17:10:19

在清朝乾隆年间,一场关乎边疆稳定与朝廷威望的军事行动——金川之战,因战事久拖不决、损失惨重,最终演变成一场震动朝野的问责风暴。在这场风暴的中心,乾隆皇帝亲自审讯川陕总督张广泗,揭开了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篇章。

金川战事:久拖不决的困局

乾隆十一年(1746 年),四川金川一带局势动荡,藏人频繁抢掳,甚至清朝士兵也未能幸免。乾隆帝意识到形势紧迫,决定派兵进剿大金川。张广泗,这位在雍正年间就因平定苗族起义和协助攻打准噶尔而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被乾隆寄予厚望,出任川陕总督,主持金川军务。

然而,金川地区地形复杂,碉卡林立,清军作战面临诸多困难。张广泗到达金川后,看到叛乱更多是各土司之间的内部争斗,并无明显反对朝廷的举动,再加上金川地势险要,他改变了迅速平定叛乱的策略,转为以招抚为主的怀柔策略。但乾隆帝求胜心切,对张广泗的策略并不认可,认为他贻误军机。

战事失利:多方指责的焦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川战事不仅没有取得进展,反而清军损兵折将,耗费巨大。乾隆十三年(1748 年),张广泗向乾隆奏报时,将战败责任推给将领张兴,称其“昏懦无能”,而自己仅承担“失察之罪”,并请求增加兵力、武器装备和饷银,承诺在夏秋之间凯旋而归。然而,战事的发展并未如他所愿,清军多次遭到毁灭性打击,3000 余清兵被金川兵打得抱头鼠窜。

与此同时,大学士讷亲到了四川前线后,不熟悉地形,屡战屡败,张广泗仍我行我素不予配合,还乘机推脱责任,冷眼旁观。讷亲上疏奏乾隆帝,指责张广泗分兵十路,自损军势,治军无方,劳师糜饷。岳钟琪也上疏参劾张广泗玩兵养寇,重用“汉奸”王秋,泄露军情于敌。这些参劾疏奏,让乾隆帝对张广泗的不满达到了顶点。

亲自审讯:乾隆的盛怒与决断

乾隆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乾隆以“玩兵养寇,贻误军机”罪名将张广泗革职,交刑部审理,令侍卫富成押解至京。十二月七日,乾隆在瀛台亲自审讯张广泗。

审讯现场气氛紧张,乾隆帝面色阴沉,目光锐利地盯着张广泗。张广泗竭力辩解,大叫冤枉,声称自己一直尽心尽力,战事不利是诸多客观因素所致。他详细陈述了金川地区的地形复杂、土司势力盘根错节等情况,试图证明自己的策略并非毫无道理。然而,乾隆帝越听越气,他指责张广泗师老气怯,调度失机宜,妄为大言,既久无成效,则诿过于部将。及纳亲前往,仍观望推诿,坐视纳亲种种失宜,无一语相告,讪笑非议。

乾隆帝认为,张广泗与纳亲自逞其私见,不顾国事大局,必须“明正其罪,以彰国宪”。他决心诛杀张广泗,以儆效尤。第二天,军机大臣会同刑部按律拟张广泗应斩立决,随即处斩。

后续影响:朝廷的反思与调整

张广泗被处死后,乾隆帝对金川的策略依然是速战速胜,主动进攻。但清军历经多日,花费无数后,仍然见效不大,最后还是采用了张广泗当年用过的招抚政策,接受了莎罗奔的“乞降”。这一结果让朝野上下有不少人认为张广泗死得冤枉,乾隆冤杀了一员有勇有谋的猛将。

然而,从乾隆帝的角度来看,处死张广泗不仅仅是为了给金川战事的失败找一个替罪羊,更是为了震慑朝廷中的骄兵悍将,保证自己的权威。同时,这场风波也让乾隆帝认识到清朝军队的实战能力存在问题,他开始加大力度整顿军纪,这也成了清朝此后中期军事实力逐步增强的转折点。

乾隆亲自审讯张广泗这一事件,是金川之战这场复杂军事行动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反映了乾隆帝在维护朝廷威望和边疆稳定方面的决心,也揭示了当时朝廷内部存在的政治斗争和军事问题。这场审讯不仅改变了张广泗的命运,也对清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刘伯温临终预言:大明王朝的命运密码与历史回响

  在明朝初年的历史星空下,刘伯温(1311-1375)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以其神机妙算辅佐朱元璋开创大明基业。这位被誉为三国诸葛亮、明朝刘伯温的传奇人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一段充满玄机的预言:我死后,刘家五世之后必出人才,但切记不可再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