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明朝灭亡时,明朝的厂卫组织为何没有与李自成对抗?
2023-04-10 11:03:29

  厂卫是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李自成打入北京的时候,厂卫组织就只剩下东厂和锦衣卫了。

  特务组织,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的一个亮点,自明太祖朱元璋起,他便想着建设一个以武装和政治相结合的机构,不久后便诞生了锦衣卫,锦衣卫的诞生,是封建皇权达到新阶段的标志,也同样是大明厂卫制度的开始。

  之所以要建立锦衣卫,这与朱元璋“废丞相、削功臣”的执政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洪武二十三年的李善长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这两个大案能够波及到如此多的开国功臣,全都是靠锦衣卫暗中搜集的情报,所以朱元璋才能制造自古以来对开国功臣团体最大的清洗。

  除了搜集情报以外,为了加强皇权的脉络,锦衣卫取代了许多以前朝廷的通讯机构,让皇帝直接和官员沟通,明朝皇权对相权的迅速吞并,锦衣卫的存在功不可没,虽然在洪武末年锦衣卫因为执法残暴被废除,但利用过锦衣卫的皇帝,心理就像是被打开后的潘多拉魔盒:

  不可能真的戒掉。

  只要明朝皇帝不恢复丞相,只要还想高度集中皇权,那么特务组织就得继续开门营业,所以朱棣登基后,他恢复了锦衣卫这个组织,而在恢复锦衣卫的基础上,朱棣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那就是给特务组织加入一个新的变数:给太监管理。

  朱元璋也好,朱棣也好,他们并不是信人的皇帝,对于文臣武将,他们更愿意去相信宦官,因为宦官在利益上与皇帝是一体的,而那些文臣武将则未必。

  洪武年间,锦衣卫的“瞒报”、“私刑”都超出了朱元璋的控制,朱元璋给予先斩后奏的特权,让锦衣卫把大明朝堂都玩坏了,所以朱元璋要废除锦衣卫制度,而朱棣登基后,回顾他爹用特务组织失败的根源,他总结一个道理,那就是锦衣卫的领导者有私心,如果换一个没有太多私心的,那就好领导了。

  有了理论就去实践,有了想法就去干,于是,东厂诞生了。

  东厂,全名“东缉事厂”,是朱棣在永乐十八年建立的新特务组织,而东缉事厂的招牌,就跟其名字一样,主要是以“缉事”为主,但具体做些什么,仍然是看皇帝的意思,简单来说,皇帝觉得是“事”,那就是事,东厂就有义务参与其中,缉事的标准完全在于皇帝。

  其实东厂和锦衣卫的职能是差不多的,直属于皇帝,进行各种监管官员的事务,甚至同样带有“私刑”的特权,而朱棣之所以还要设立东厂,目的有两个:

  一、将宦官引入特务体系,提纯忠诚度。

  二、连锦衣卫都纳入监管范围。

  监管锦衣卫,这是东厂的一大特色,也证明了朱棣的“猜忌”比起朱元璋那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对一个监管机构进行监管,这逻辑不是套娃,纯粹就是不信任。

  因为锦衣卫始终是“卫所”模式,所以锦衣卫的人员补充必然会逐渐演变成固定的世袭模式,而朱棣的东厂,则是以太监为领导,仍然以锦衣卫人员为架构的新组织,与有编制的卫所制度不同,因此东厂自建立那天起,就压了锦衣卫一头,并且还在吸锦衣卫的血。

  东厂的建立让朱棣“高枕无忧”,要说忠诚,没人比这些太监更忠诚,他们没有老婆,没有孩子,甚至连家人都没有几个,他们精神上最大的寄托,就是皇帝。

  或许说到这里,有人就觉得这群太监会不会不太靠谱,毕竟有能力、文化、思想的人谁会去当太监,而没能力的人,领导特务组织那不是坑皇帝吗?

  没有文化?

  那就给他们文化。

  朱棣时期,他在太监内部设立“书堂”,让太监也像科举学子一样上课读书,所以大明朝的太监,大多数都是出口成章的文化人士,为了让太监好好给皇帝服务,朱棣进行了自古以来关于太监这个群体最大的改革。

  因此东厂可谓是全方位“碾压”锦衣卫指挥使:

  要比受宠,锦衣卫输了。

  要比文化,锦衣卫可能还真的比不过。

  要比武功,这群太监已经没有寄托了,锦衣卫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时间,太监们完全都能拿来练武,最重要的是他们少了一个死穴,真打起来的话,锦衣卫未必那么能赢。

  不过还是东厂再怎么厉害,那也只是领导阶层的太监厉害,其主要组成部分还是锦衣卫,所以东厂的人数一直就不多。

  东厂受宠,但随着时间推进,东厂内部也出现了固化的利益集团,其实太监不是没有私心,只不过他们的“利益点”要比一般的文臣武将难找,只要愿意找,还是能找到,所以到了明宪宗朱见深时期,皇帝开始对东厂也不满了。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北京经常闹出人口失踪案,一则“妖狐夜出”的谣言席卷着京城,就连在宫里的朱见深都怕了,而当时有一个道士试图进宫刺杀朱见深,可面对大量的失踪案、刺杀案,东厂竟然无动于衷。

  无动于衷可能就是受利益蛊惑了,所以朱见深趁势让万贵妃的宠官:太监汪直设立“西缉事厂”,史称西厂。

  西厂存在的意义就跟其名一样,跟东厂对立,说白了,就是跟东厂对着干。

  而西厂是汪直带着百来个太监临时组成的,别看人不多,时间又那么短,西厂横空出世,正如当年东厂强压锦衣卫一般,让东厂哑口无言,因为西厂的人就是从东厂调来的,两个厂拼的就是谁受皇帝宠。

  也是西厂建立后,北京上层社会再次动摇起来,因为这群“新人”太狠了,没有大臣与他们有交情或者是深层次的利益关系,西厂就像是初生的牛犊,也是带着三把火上任的清官:权财看淡,不服就干,主打就是一个“忠诚”。

  一时之间,北京的官员哀怨连连,很多人甚至觉得是朱元璋归来了,而大小官员们纷纷上书抗议,要求裁撤西厂,一开始,朱见深是完全看不到上书,因为汪直看到谁露头都会迅速扼杀,也是后来内阁大臣们联合上书,指出有“异象丛生”,才吓得朱见深撤掉了西厂。

  后来西厂也恢复过一次,但疯狂了几年后,随着汪直倒台也就彻底关门大吉了,而西厂下一次“重新开张”,则是在明武宗时期,明武宗时期的宦官也是出了名的厉害,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权倾一时,所以西厂再度被恢复,成为了刘瑾等人滥用权力的掩护。

  刘瑾掌握厂卫大权时,还特别搞了个“内行厂”,等于是将东西厂的核心人员再次精简,挑出专属于他的心腹,如果说东厂是锦衣卫的脑子,西厂是东厂的脑子,那么内行厂就是整个厂卫机构的脑子。

  但内行厂的建立者不是什么好人,内行厂自然是很快就会倒台,随着刘瑾被明武宗消灭,西厂和内行厂也正式关停,大明混乱多年的特务组织,终于还是回到了东厂和锦衣卫的简单结构。

  厂卫组织在北京沦陷时的表现:十分拉胯。

  厂卫组织经历这么多年的变化,大明皇帝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是没有永恒的好制度,只有善用的皇帝,所以不能强求,更不能苛求厂卫自己能够多忠诚。

  比如在万历朝鲜战争的时候,数十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就能把锦衣卫玩得出神入化,以前的锦衣卫窝里横,现在就能提前跑到朝鲜打探情报,这让锦衣卫的“特务”意义真正的升华了。

  但在崇祯时期,崇祯为了打击“厂卫”的领头羊魏忠贤,大大地削弱了厂卫的权力,相对应的,大明在此时经济的衰落,让厂卫的预算大大减少,没有钱了,干活的人自然就少了,曾经巅峰时期有十数万人的锦衣卫,不知道还能剩下多少人,而剩下这些人里,又不知道有多少能做事的。

  其实锦衣卫和东厂对崇祯的“忠诚”就不怎么样。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在北京城破之前,崇祯坚信吴三桂勤王便能挽救局面,可他没想到的是,上一个从辽东跑回来勤王的人,早被他在北京凌迟了,所以崇祯输的不是兵马,输的是人心,勤王的吴三桂在半路上磨磨蹭蹭,最终等到了崇祯吊死在煤山的“喜讯”。

  而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几乎没有锦衣卫、东厂的人员反抗,因为能反抗的早反抗了,或许战死了,那些不能反抗的,一般都是身价富贵的,他们根本不可能为了崇祯殉国。

  比如锦衣卫下属的西司房的提督孙光,北镇抚司指挥梁清宏、东厂掌印指挥使赵泗州,他们几位“厂卫”大佬,就是在拿着钱财跑路的时候,被李自成的人追上活活打死,也从他们被打死的细节中可以看出,这时候的东厂也好,锦衣卫也好,已经成为了名存实亡的组织了。

  有没跑成功的,也有跑成功了的,比如北镇抚司的一位掌刑指挥吴邦辅,他就跑到了南京。

  锦衣卫的种种表现,最让人感到敬佩的唯有当时的锦衣卫的二把手,指挥同知李若琏,他得知北京城破后,便在家中自尽,虽然也没有和李自成进行殊死搏斗,但也还算是殉国,说起来也能够以忠诚称赞他的一生了。

  这便是东厂和锦衣卫在北京城破后的表现,这简直就是一副众生相,而能被记载下来的,都是厂卫组织里面的“大人物”,大人物都尚且如此,那更多的小人物更不用说了,或许有锦衣卫都不敢暴露自己曾经是锦衣卫的身份,只能隐姓埋名了。

  而锦衣卫和东厂最后的表现算不算让人失望呢?

  其实严格来说,东厂也好,锦衣卫也好,给予他们一个“特种部队”的帽子,那是言过其实了,他们就只是情报、特务机构,跟所谓的特种部队是完全不沾边的,这也说明了他们的军事实力、武装力量在军队面前是拿不出手的,他们擅长的地方并不是正面战争。

  面对大明的终局,厂卫组织其实无事可做了,大明不是缺少情报,而是缺少忠臣和信任,在李自成入京前,崇祯苦苦哀求大臣们捐钱来凑军饷,可这些人宁愿藏着上千万白银被李自成后来折磨得不得不交出来,也不愿意给崇祯一个机会,所以大明亡在人心了。

  比如被李自成严刑拷打的锦衣卫执掌者骆养性,他因为花了足够的钱保下了自己的性命,但要说他无能,大清第一个不答应,因为骆养性在大清入关后,立即投奔大清,不久后成为大清的第一个总督,还加太子太师,虽然这也有多尔衮拉拢汉人的意思,但没有能力,也轮不到骆养性。

  这就意味着,锦衣卫还有能力,还有一口气,但很多人都躲了起来,他们不愿意给大明卖命了,骆养性都是如此,又怎么去苛求他人。

  最后的最后,锦衣卫的“余晖”还在南明政权的身上出现过一段时间,那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

  马吉翔在大明灭亡后,借口自己是“世袭锦衣卫”,混入了南明的核心权力中,而马吉翔这个人喜欢拍马屁,又贪图享乐,能力很一般,他得以快速晋升,既因为南明当时的弱势,也因为他马屁拍得非常好。

  但马吉翔最后也还是陪着永历到了缅甸,再后来的咒水之难中,马吉翔殉国,这也让锦衣卫不太好的名声总算是找回了一点脸面,或许殉国非马吉翔愿,可这个结局,也算是为了大明数百年的特务历史,画上一个还算光彩的句号了。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二王:东晋的书法传奇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两位被誉为二王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家,被誉为书法史上的传奇人物。  首先,我们来谈谈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被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