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刘邦为什么要跟匈奴和亲?是他怕了吗?
2023-03-31 11:37:48

  汉匈和亲,是汉高祖刘邦在世时定下的策略。那么,刘邦为什么要跟匈奴和亲呢?是刘邦害怕匈奴,打不过匈奴吗?还是刘邦另有什么想法啊?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文互联网上有很多人认为,汉高祖刘邦就是个军事弱鸡,屡败屡战,军事实力非常垃圾。

  但实际上,如果你曾仔细研读过《史记》中的汉初历史,你就能发现,刘邦的军事实力一点都不弱,他以百八十名壮士起家,两年破秦,三年灭项,并在临终前解决了除了长沙王吴氏外的所有异姓诸侯王,这一连串的成功,既靠政治手腕,又靠军事才能。

  对于匈奴,也是一样。

  汉初,匈奴正巧出了百年不遇的雄主冒顿,趁着中原大乱,收复被秦帝国吞并的失地并吞并了东边的东胡和西边的月氏,统一了漠北草原,使匈奴空前的强大。而刘邦所接手的中原,已不复秦始皇时的统一和强盛。

  即便如此,以刘邦的军事才能和中原的实力,仍旧有能力像秦帝国一样,把匈奴人赶到更荒凉更偏僻的苦寒之地。

  但刘邦不能那样做。

  因匈奴人的习性是不认为逃跑有什么可耻的,所以他们为了保存实力,必然一路北逃,汉人为了防备匈奴人回归,必须在长城外陈兵,而长城外的草原不适合耕种,单纯陈兵的话,对于中原来说,是极大的负担,有可能拖垮中原。

  唯一的办法便是一举消灭匈奴。毕其功于一役。

  刘邦也是这样想的。

  所以,在被刘邦迁徙到代地的韩王信投靠匈奴之后,刘邦征兵三十万,并亲率精锐骑兵为先锋,直插匈奴腹地,意欲跟匈奴打一场大型遭遇战,用身经百战的汉军彻底消灭匈奴。

  匈奴的单于冒顿深知,他不是汉军的对手,所以他要诱敌深入。

  冒顿布好了口袋,刘邦轻敌冒进,进了冒顿的包围圈。好在刘邦身经百战足智多谋,遇事不慌,迅速想出破解之法,放弃已经占领的平城,移兵白登山,一边防守,一边等待被他远远抛在后边的汉军步兵。

  据估计,刘邦在白登山上的骑兵,不可能超过五万的规模,而冒顿单于围困白登山的骑兵,多达四十万。

  四十万对战五万,刘邦又缺衣少粮,足足七天七夜,冒顿未有寸功,于是双方握手言和,以兄弟相称。

  白登之围让刘邦意识到,匈奴永远都不会跟汉军拼命的,只要匈奴不拼命,汉军就不能打残匈奴,而冒顿也意识到,刘邦远比他想象的要强,他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南下牧马。

  刘邦无法解决冒顿,冒顿也不会放弃对中原的侵扰。

  这成了刘邦的心头之患。

  既然不能靠军事手段解决,是否能靠其他手段解决呢?正在刘邦无计可施之际,娄敬献上一策,即和亲之策。

  该策的核心,即是用公主、财宝和文化来同化匈奴,一旦匈奴被同化,匈奴之患就不再存在了。

  刘邦当即拍板同意,于是有了和亲之策。

  只可惜,和亲之策的终极目的并未达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匈奴人躁动的心,减少了匈奴对中原边境的侵扰。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隐幕谋臣:邬思道与雍正王朝的权力密码

  在清朝九子夺嫡的激烈博弈中,一位瘸腿幕僚的名字始终与雍正帝的崛起紧密相连。邬思道,这位史书记载仅存只言片语的绍兴师爷,却在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王朝》中被塑造为运筹帷幄的帝师。拨开文学演绎的迷雾,真实历史中的邬思道虽非雍正军师,但其与雍正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