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皇太极为什么会将“后金”改为“大清”?有何深意?
2023-03-03 13:57:49

  皇太极为什么会将“后金”改为“大清”?有何深意?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1634年,太宗皇太极得知察哈尔林丹汗在青海大草原上病逝,林大汗所留下的数十万兵马分崩离析,有一部分察哈尔官民想要前去投靠大明,有一部分在寻找其他的出路,而有一部分还不知如何是好?

  皇太极紧急将谋臣范文程召来,与之商量对策:如何才能将群龙无首的察哈尔官民招抚到后金呢?皇太极之所以会如此想,其实是有原因的:

  林丹汗的妻子、额哲的生母苏泰太后,是皇太极的舅舅叶赫部贝勒金台吉的孙女,如此说的话皇太极与苏泰太后还是有血缘亲情关系的。

  范文程将察哈尔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给皇太极九个字的策略:“与明朝争夺察哈尔部”。

  次年二月皇太极让弟弟多尔衮、长子豪格等人一同前往青海,随行的还有苏泰太后的叔祖以及弟弟,打算利用威慑的基础上,还要动用亲情来感化苏泰太后与林丹汗的继承人额哲,希望他们能归顺后金。

  多尔衮等人先是去到了囊囊太后(林丹汗的大福晋)所居住的西喇朱尔,将囊囊太后招降,然后又前往苏泰太后所居住的托里图,苏泰太后也同意归降与后金。

  九月五日皇太极率领诸位福晋、贝勒以及文武大臣出城十里,迎接凯旋而归的多尔衮等人。并在此处安营扎寨宴请苏泰太后、额哲与囊囊太后,皇太极直接将自己的二公主下嫁额哲,将额哲册封为固伦额驸。

  如此一来苏泰太后与皇太极不仅有血缘关系,而且还成了亲家。为了表示诚意,苏泰太后给皇太极送了一份大礼——是一颗已经下落不明两百多年的奇宝,历代君王传国的“制诰之宝”

  “制诰之宝”的“天命君王”的象征,只有有此物才能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的君王,历代君王都对此物争夺不休。大家一时间看呆了,皇太极将此物接过来,跪拜在地上,用近乎颤抖的声音说道:

  “'制诰之宝’,传国玉玺,历化君王承天之瑞。今日,天以此玉玺畀朕,信非偶然啊!”

  皇太极说完,阳石木河南边数以万计的臣民激动地高声呼喊。

  次年四月皇太极正式称帝,将“后金”改为“大清”,难不成真的是因为皇太极得了“制诰之宝”便认为自己“天命所归”吗?

  当然不是!

  若是条件不成熟,即便是皇太极手里有“制诰之宝”也无济于事!“制诰之宝”对于皇太极而言,不过是名正言顺称帝的“锦上添花”而已。

  制诰之宝的来历

  结束宴会以后,皇太极回到哲哲的寝宫清宁宫,独自坐在南炕上,看着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制诰之宝,心里压制不住的激动、兴奋。

  他回想自己继承汗位以来,九年的时间里自己所获得的成就:

  原先向明朝称臣进贡的朝鲜,不再向明朝称弟;

  明朝在辽东的防线也是土崩瓦解,明朝将领熊廷弼袁崇焕等人也都成为自己的手下败将;尤其是袁崇焕曾害得父汗落荒而逃,利用离间计将袁崇焕除掉,是一件大喜事;

  蒙古诸部落大多也归顺于后金,比如喀尔喀部、科尔沁部、敖汉部,就连一直称雄的察哈尔部也都归顺与后金,只要皇太极一声令下,都可以一起对抗明朝;

  皇太极刚继承汗位时内忧外患,局面非常的困窘,但眼下后金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明朝。如今皇太极得了“制诰之宝”,便认为是上天的旨意,自己才是“天命所归”。

  皇太极丝毫感觉不到疲倦,而是在想:真的要进京城了吗?

  当然明朝虽然应虚弱不堪,但毕竟庞大无比,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直接将明朝灭亡的。

  若是将明朝灭亡以后又该如何治理诺大的一个国家呢?

  后金想要立足于中原,又该怎么做呢?


  这些问题在皇太极的脑海里打转,丝毫没有困意,忘了现在已经是半夜,便让人将范文程与索尼召来。

  范文程作为皇太极最信任的谋臣,也参加了白天的宴会,他看的很清楚皇太极在接过制诰之宝时激动地样子,在拜天时声音都是颤抖的。本身制诰之宝预示着“天命所归”,也是几千年来朝代更迭、合乎人心的一个标志。

  历史上历代君王哪个不是为了争夺制诰之宝打的头破血流,皇太极有称帝的野心,当然也有称帝的才能,若皇太极想要称帝的话,确实也需要制诰之宝来号召天下。

  在返回沈阳的路上范文程听皇太极的侄子岳托说:中原地区在今年的上半年出了几次规模比较大的农民起义,比如凤阳、庆阳、河南陕西等地。

  范文程听了以后很是激动,便急忙问岳托继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名字,岳托给范文程提了几个名字: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等几个人。岳托其实对这些农民起义并不怎么关心,至于具体到什么程度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在岳托的眼里这些对后金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但是在谋臣范文程这里便是最好的情报。

  范文程回到家以后也是丝毫没有睡意,脑海当中一直浮现着“制诰之宝”“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他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是一次好的机遇,可以让皇太极趁此机会好好在干一番事业。

  还没来得及梳理好自己的思绪,索尼便高声呼喊着范文程,叫范文程一同入宫见皇太极。

  皇太极让范文程上炕一起在金制的匣子里边拿出刻有飞龙的制诰之宝,皇太极很是兴奋,便跟范文程聊起了制诰之宝的来历:

  “制诰之宝便是人们常说的传国玉玺啊!苏泰太后告诉我,这可制诰之宝原先是藏在元朝大都内廷的。只是到了至正二十八年,这个宝物便丢失了。所以明朝原本就是没有传国玉玺的朝廷,如此明朝衰败,在应昌府的一个牧羊人,在北山岗上放牧的时候,看到自家的羊三天都不吃东西,只是用蹄子不停地刨地,牧羊人觉得很是好奇便将此处刨开,发现了制诰之宝。将制诰之宝献给了元朝的后裔博硕克图汗,博硕克图汗就是因为有这块制诰之宝盘踞漠南多年;后来察哈尔林丹汗崛起,将博硕克图汗打败,制诰之宝便到了林丹汗的手里。林丹汗因为得到了制诰之宝便将自己封为是成吉思汗的后人,统治整个蒙古二十年的时间....”

  范文程的“八字”之策

  皇太极在对制诰之宝侃侃而谈的时候,范文程基本上将思绪整理的差不多了:戴上皇冠的皇太极不是更有号召力吗?

  二人交谈中,范文程向皇太极提到了八个字:侵扰、等待、建号、建制,这八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侵扰:制诰之宝的出现预示着明朝一定会灭亡,后金会代替明朝。明朝虽然庞大,但不过是一个树心已经被挖空、树根已经腐朽的大树而已。后金若是能不断侵扰大明,将大明的枝干剪掉、树皮破坏掉,这棵大树必定会倒。十年内,必有成效。

  等待:制诰之宝的出现说明大汗您才是众望所归,如今蒙古察哈尔部已经归顺,不仅给大汗带来了制诰之宝,还给大汗您带来了中原的一些情况。我今日从岳托的嘴里得知中原地区如今农民起义频起,河南、庆阳、凤阳等地都不安稳,凤阳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都已经出现农民军,说明大明气数已尽。明廷必然会派出重兵前去压制,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待时机,等他们斗的两败俱伤,我们可坐收渔利,一举入主中原。

  建号:既然大汗已经得到了制诰之宝,那么建号便成为顺应天下趋势之举措。

  以前大汗都是称作“汗”,是沿用的蒙古的称号。如今不管是蒙古、女真还是朝鲜都已经归顺与后金,归顺后金的还有很多的汉臣与汉民,之后大汗还要入主中原。若是继续称作大汗,确实名不正言不顺。历代君王都是称“帝”,要知道“帝”是高于蒙古诸位汗王的。

  如今为了鼓励将士们,也是为了告诉天下,大汗您才是众望所归、华夏历朝皇帝的合法继承人。所以需要“正名”,建号。

  建制:若大汗您称帝的话,就需要根据历朝历代的君王,建立与皇帝权力相适应的制度。

  皇太极听到范文程的话,很是激动地握着他的手,并将“八字”之策全权交给先生来解决。

  这年的十二月,诸位贝勒一起商议后,命文馆儒臣希福等人代表他们请求皇太极上尊号;但是被皇太极拒绝了,诸位文武大臣与贝勒多次上奏,皇太极还是拒绝。

  皇太极不是不想上尊号,而是担心诸位贝勒是否真心实意想让自己登上皇位,毕竟拥戴他皇太极上尊号便是更上一层楼了。皇太极又召集汉臣们商议上尊号一事,诸位汉臣也是劝说“这是天命所归的事情”,皇太极这才应允。

  十二月二十八日,诸位贝勒一起分享立誓拥护皇太极称帝,这些了立誓的贝勒全部都是手握重兵,不是皇太极的儿子,就是皇太极的弟弟们。恰好外藩的贝勒们一起赶到盛京,一起请求皇太极上尊号。

  次年三月二十二日,蒙古各部一共四十九个贝勒全部聚到了沈阳,朝见皇太极,请求皇太极上尊号;仅仅几天后耿仲明、孔有德等归降于后金的汉臣等全部请求皇太极上尊号。

  皇太极“顺应天意”,于四月开始正式称帝,建立大清,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

  “尔诸贝勒大臣等,以朕安内攘外,大业臻,宜受尊号,两年以来,合辞劝进,至再至三......朕思既受尊号,当益加乾惕,忧国勤民,有所不逮,惟天佑助之。”

  确实我们如此看的话皇太极是因为了得了制诰之宝,“顺应天意”才在诸位文武大臣以及贝勒的簇拥下,答应上尊号称帝。

  但实际上呢?

  正因为皇太极登上汗位9年时间里所做的努力,让自己已经达到了称帝的条件;而非制诰之宝的出现,制诰之宝只不过是皇太极称帝的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而已。

  皇太极称帝的资本是什么

  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皇太极初登汗位的时候,是四位和硕贝勒一起面朝南而坐的,而是还是沿用的太祖努尔哈赤“八王议政”的方式,可以说皇太极虽然登上汗位,但是汗权并不集中。

  皇太极有野心,更有志向,自然不甘心与他人分享汗权。从登上汗位的第一年开始便想尽各种办法加强汗权,第一个目标便是除掉了颇有野心的阿敏,而第二个便是莽古尔泰。

  四位和硕贝勒中只剩下代善,代善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若是坚持与皇太极平起平坐的话必定没有好下场,便主动提出撤掉自己的座位,如此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有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加强汗权以后的皇太极,便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始自己的霸业。

  1630年皇太极侵扰北京城取得了胜利,没过多久明蓟辽总督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皇太极趁着有利于后金的趋势于次年发动了大凌河之战,为时四个多月的大凌河之战,后金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大凌河战役中的所有明朝官兵全部投降

  明兵部尚书孙承宗被崇祯皇帝严厉斥责后辞职回乡养老

  明辽东巡抚被罢官

  明将孔有德与耿仲明打算投降于后金,只是过程比较坎坷,到了1633年才成功从镇江登陆,成功归顺与皇太极。皇太极对孔有德与耿仲明极为重视,因为他们不仅自己投降,而且还率领了众多的部众,尤其是船只与物资。

  后金最缺乏的就是水军,而孔有德与耿仲明恰恰给皇太极带来了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说耿孔二人的归顺,对于后金得以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

  皇太极亲自迎接孔有德与耿仲明,以满族最隆重的礼仪—抱见礼,与二人见面。

  太宗不仅是赏赐了孔耿二人莽袍、貂裘,还特地保留了他们在明朝时的原官职—都元帅。这是孔耿二人没有想到的。

  之后又有一位对后金影响非常大的人物归降,便是尚可喜。


  此三人成为后金时期“三藩”,只要是提到“三藩”我们都知道是其中包括吴三桂。但实际上最早的“三藩”并不包括吴三桂,而是孔有德、耿仲明与尚可喜,吴三桂归降后成为“四藩”;只时孔有德在顺治年间战死沙场,便成了我们所熟悉的三藩: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儿子)、尚可喜。

  1634年皇太极得知察哈尔林丹汗病逝在青海的大草原上,便与谋臣范文程商量对策如何将群龙无首的察哈尔部官民收服;而结果确实也让皇太极很不满意,苏泰太后与囊囊太后率领自己的部民全部归顺与后金。

  不仅如此,还给皇太极带了一份大礼,便是制诰之宝。

  此时的后金不仅已经统一了整个女真部落,就连以前依附于大明的朝鲜,此时也依附于后金;不仅如此,蒙古各部包括实力最强的察哈尔部也归顺与后金,更对后金有利的是: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频发,大明必然会分兵前去压制农民军。

  正如范文程所言,后金完全可以坐收渔利,一举入主中原。

  “后金”为何改为“大清”?

  其实太祖努尔哈赤在建立政权的时候,用的是与宋相对立的金国的名号,称为“大金”;为了与金区别,也称为“后金”。但是很奇怪,清初的几位皇帝,尤其是康熙、雍正与乾隆都不太想承认,建州女真曾经属于明朝的管辖范围之内。

  之后就两女真各部,称之为“满洲”。

  关于皇太极之所以将国号改为“清”,清朝实录中并没有相关的记载,所以关于将“后金”改为“大清”的原因也只是后人揣测的,

  有的人说“清”,青也!

  满洲信奉萨满教,“清”与“金”不过是转了一个音而已。虽说在汉字书写上不同,但是在满语中读音是一样的。

  另外“满洲”与“曼殊”的发音是类似的,“曼殊”这个词汇来自于佛教,原本是一座佛的名字,意思就是“清之君王”。如此以来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寓意是很不错的。

  皇太极之所以将国号更改,是因为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对汉民残暴的压制政策而引起了汉民的反抗;汉民对“金”是有抵抗情绪的,若是继续将国号称为“金”的话不利于皇太极入主中原。

  其实皇太极是大清名副其实的第一位皇帝,他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大清真正统一天下的开创者,太祖努尔哈赤只能是称为“首创者”。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朱见深:明朝的继承者与改革者

  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他的统治时期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朱见深出生于1426年,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智慧。他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位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