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曾巩:北宋名臣的政绩丰碑与文学遗产
2025-10-11 11:57:14

北宋中期,一位以儒学为根基、以实干为底色的官员在政坛与文坛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其任职期间的政绩与创作成果,至今仍被视为北宋政治革新与文化转型的典范。

一、地方治理:从治乱到安民的实干之路

1. 齐州:铁腕治乱与水利兴农

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面对周姓豪族“力能动权贵”、章丘“霸王社”杀人越货的乱象,他以雷霆手段整治地方:搜集证据将周高法办,派兵剿灭“霸王社”31名罪犯,并首创“保伍”制度,以5户为保监督外来人口,使齐州从“治安案件多发之州”蜕变为平安之州。同时,他疏浚大明湖、修建北水门,彻底解决城内水患,还推行王安石新法刺激农业生产,百姓“仓廪实”的景象被载入《冬夜即事》一诗。后人在千佛山建曾公祠、大明湖畔立南丰祠,以纪念其治水安民之功。

2. 洪州:瘟疫中的生命防线

1076年,洪州(今江西南昌)爆发瘟疫。曾巩迅速调配物资,命各县储备防疫药物,腾出州衙官舍作为临时收容所,为患病百姓提供免费诊治、饮食和衣被。他建立疫情登记制度,按轻重缓急分发救济款,同时取消官府“职田”占用的菜农土地,保障市场菜价稳定。其《洪州救灾记》虽未留存,但《越州赵公救灾记》中“富户申粮、官府平价售粮”的策略,正是洪州救灾模式的延续。

3. 福州:废除苛政的民生突破

在福州任上,曾巩发现官府果园占地与民争利,当即取消这项收入,让利于民。他还改革佛寺管理,严禁官员勒索僧众,由僧众推举住持,维护宗教场所的独立性。这些举措与他在越州任通判时,禁止官员在“以钱助役”中中饱私囊的做法一脉相承,体现其“节用裕民”的财政理念。

4. 基层治理的务实智慧

任地方官期间,曾巩始终以民生为尺:在越州任通判时,他通过人口普查核实丁口,避免9丁抽1的徭役加重百姓负担;在襄州任知州时,平反冤狱释放百余人;在沧州任知州时,向宋神宗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被留任三班院。他每到一处,必察民情、修水利、抑豪强,将儒家“民本”思想转化为具体政策。

二、文化传承:古籍整理与文学创新

1. 馆阁十年:校勘经典的学术坚守

1060年,曾巩经欧阳修举荐入京任馆阁校勘,历时九年整理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等古籍,撰写序文阐发经典价值。其《战国策目录序》以“法以适变,道以立本”为核心,既批判战国游士的欺诈行径,又主张保留《战国策》以明邪说之不可从,被方苞评为“淳古明洁,能与欧、王并驱”。

2. 散文创作:古文运动的实践典范

曾巩散文以“古雅、平正、冲和”著称,代表作包括:

政论散文:《宜黄县学记》提出“治天下者,常患而不知其本”,强调教育为治国之本;《刑赏论》以“赏罚从类”为核心,构建法律与道德的统一框架。

记体散文:《墨池记》借王羲之墨池遗迹,阐发“学必尽其力”的治学精神;《道山亭记》描写闽地山川险峻,暗喻士人应如高山般坚守气节。

书信散文:《答李沿书》提出“文者,礼之治也”,强调文章应承载儒家伦理;《上欧阳学士第一书》自述“蓄道德而能文章”的创作理念,成为古文运动的理论纲领。

3. 诗歌创作:托物言志的现实关怀

曾巩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最高:

咏物诗:《咏柳》以“乱条倚东风”讽刺得势小人,尾联“不知天地有清霜”预示其必然衰败,被《宋诗纪事》评为“托物言志,鞭辟入里”。

纪行诗:《西楼》描绘海浪如云、北风卷雷的壮景,尾句“卧看千山急雨来”展现诗人豁达胸襟,苏轼评其“气象雄浑,得少陵之骨”。

五言古诗:《读书》以八十四句自述治学历程,通过“譬如勤种艺,无忧匮囷仓”的农耕比喻,诠释学问积累的艰辛,体现宋代文人“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

三、历史回响:跨越千年的精神遗产

曾巩的政绩与作品,共同构成了北宋知识分子的理想范式:在政治上,他以“正己修德”为准则,将儒家伦理转化为治民之术;在文学上,他以“文道合一”为旗帜,推动古文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化。其《元丰类稿》50卷与《隆平集》20卷,不仅是研究北宋政治、文化的珍贵资料,更成为后世文人“经世致用”的精神坐标。正如朱熹所言:“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这位南丰先生的实干品格与文学成就,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