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高启的代表诗:诗意人生中的璀璨明珠
2025-08-12 17:23:52

在明代诗坛的璀璨星空中,高启宛如一颗耀眼的流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诗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诸多代表诗作犹如璀璨明珠,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梅花九首·其一》:咏梅典范,尽显高雅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这首《梅花九首·其一》堪称咏梅诗中的经典之作。

开篇“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诗人以浪漫的想象,将梅花比作来自瑶台的仙姿,质疑其为何会降临到江南大地,赋予了梅花一种超凡脱俗的神秘气质。中间两联“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从不同角度描绘梅花。在雪满山中的清冷环境中,梅花如高士般遗世独立;在月明林下的静谧氛围里,梅花又如美人般娇羞动人。与萧萧翠竹相互映衬,更显其清幽之态;残香被漠漠青苔所掩,增添了几分含蓄与内敛。尾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借何逊咏梅的典故,感慨自何逊之后少有佳作,表达了对梅花无人赏识的惆怅,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与期许。整首诗将梅花的形象与高士、美人的品格相融合,营造出一种高雅、空灵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由衷的赞美与喜爱。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家国情怀,气势磅礴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这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高启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宏大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

诗歌开篇描绘了长江奔腾而来、山势随江而东的壮丽景象,钟山如龙西上,与江流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金陵地势的雄伟壮观。“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借秦始皇埋金镇王气的典故,感慨历史的沧桑变迁。诗人登上雨花台,心中郁塞难开,酒酣之际,顿感苍茫万古之意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历史的兴衰更替。下阕中,诗人回顾了三国、六朝时期金陵的战乱纷争,英雄割据,战血流淌,宫阙荒芜,一片萧条景象。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庆幸自己生逢明主,国家初定,希望从此四海一家,不再有战争隔阂。整首诗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相结合,既有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又有对国家统一的殷切期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战乱悲歌,感人至深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首《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描绘了元末战乱后的社会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的同情。

首句“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直接描绘了陈秀才在战乱中历经艰辛、满身血泪尘埃的形象,一个“哀”字,道尽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创伤。后两句“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以景衬情,在风雨交加、梨花飘落的寒食时节,诗人不禁发出疑问:又有几家坟上能有子孙前来祭扫呢?此句通过对寒食节无人扫墓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战乱后的荒凉和凄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百姓的流离失所。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牧牛词》:田园牧歌,质朴纯真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这首《牧牛词》以质朴纯真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牧歌图,展现了牧童与牛之间深厚的情感。

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了牧童和牛的形象。牧童们拿着短笛和长鞭,在南陇东冈之间追逐嬉戏,充满了童真童趣。他们了解牛的劳苦和饥饿,与牛相依相伴,白天在牛背上唱歌,晚上睡在牛身边。然而,最后一句“但恐输租卖我牛”,笔锋一转,揭示了牧童生活的无奈和担忧,反映了当时社会农民生活的困苦和苛税的繁重。整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既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又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高启的这些代表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明代诗歌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它们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人生经历,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陵之祸的真相:一场被误读与利用的悲剧

  公元前99年,西汉名将李陵率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在浚稽山与八万匈奴骑兵展开八昼夜血战,最终因寡不敌众、箭尽粮绝而投降。这一事件不仅彻底改变了李陵的命运,更引发了汉武帝对司马迁的迁怒,导致后者遭受宫刑之辱。这场被称为李陵之祸的历史公案,表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