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陈子昂最著名的两首诗:诗骨风华的永恒回响
2025-08-04 17:26:31

在中国诗歌史上,陈子昂以“诗骨”之名独树一帜。他的诗作摒弃了六朝以来绮靡浮艳的文风,以“风骨峥嵘、兴寄深远”的风格,为盛唐诗歌的崛起奠定了基石。而在其百余首存诗中,《登幽州台歌》与《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堪称最具代表性的双璧,前者以宇宙苍茫的悲怆震撼千古,后者以孤芳自赏的哲思叩问人生,共同铸就了陈子昂作为“初唐诗歌革新旗手”的文学地位。

一、《登幽州台歌》:天地悠悠中的孤独绝唱

诗作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创作背景与思想内核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随军征讨契丹,因直言进谏遭主帅武攸宜贬斥为军曹。他登临幽州台(即燕昭王招贤的黄金台),抚今追昔,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诗中“前不见古人”暗指燕昭王、乐毅等古代明君贤臣的难再得,“后不见来者”则抒发对后世英主难遇的绝望。诗人以“天地悠悠”的宏大时空为背景,将个体生命的渺小与孤独推向极致,最终以“怆然涕下”的悲怆,完成了对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命运的深刻叩问。

艺术特色与历史影响

全诗仅四句,却以“俯仰古今”的时间纵深与“登楼眺望”的空间延展,构建出宇宙般的苍茫意境。语言苍劲奔放,无雕琢之痕,却直击人心。明代胡应麟评价其“绝调”,认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拓天开地,亘古独绝”。此诗不仅奠定了陈子昂“诗骨”的地位,更成为后世文人抒发孤独与悲怆的经典范式,张九龄李白杜甫等均受其影响。

二、《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兰若幽独中的生命哲思

诗作原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创作背景与思想内核

《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一生思想与情感的集大成之作,非一时一地所作,而是贯穿其仕途沉浮的系列组诗。此首以兰若(杜若)自喻,描绘其春夏之际“芊蔚青青”的繁盛之姿,却因“幽独空林”无人赏识,最终在秋风中“岁华摇落”,芳意无成。诗人借兰若的命运,暗喻自身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的悲剧,表达对时光流逝、功业未就的深沉慨叹。

艺术特色与历史影响

此诗以比兴手法见长,通过兰若的“幽独”与“摇落”,构建起“盛—衰”的强烈对比,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清代沈德潜评其“风骨遒上”,认为“托物寓意,深得屈子遗音”。与《登幽州台歌》的直抒胸臆不同,此诗以物喻人,含蓄蕴藉,展现了陈子昂诗歌“风骨”与“兴寄”的双重魅力。它不仅为盛唐咏物诗提供了范本,更启发了后世诗人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的创作。

三、双璧辉映: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与精神传承

《登幽州台歌》与《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虽风格迥异,却共同体现了陈子昂诗歌理论的核心——“风骨”与“兴寄”。前者以宇宙意识突破个人悲欢,后者以生命哲思深化比兴传统,二者一外一内,构建起陈子昂诗歌的立体格局。

陈子昂的革新不仅在于语言风格的转变,更在于诗歌精神的升华。他以“汉魏风骨”为旗帜,反对六朝“采丽竞繁”,主张诗歌应“骨气端翔,音情顿挫”,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盛唐诗歌的审美取向。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豪迈,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均可追溯至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休为何轻信周鲂:一场精心策划的情报战与人性博弈

  公元228年,曹魏征东大将军曹休率十万精锐深入皖城,却陷入东吴陆逊的伏击圈,损兵万余、车乘尽失。这场惨败的导火索,竟是东吴鄱阳太守周鲂的一封诈降信与一幕断发谢罪的苦肉计。曹休作为曹魏宗室重臣、曹操口中的千里驹,为何会轻易相信敌国将领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