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吕乂: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与隐没的功臣
2025-09-25 17:15:38

在蜀汉政权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除了广为人知的“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还有一位被史书刻意淡化的重臣——吕乂。这位出身南阳的官员,以盐税起家,历经地方治理、军事后勤、中枢辅政三大阶段,成为蜀汉后期政坛的“隐形支柱”。他的故事,既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也是蜀汉政治生态的缩影。

一、从盐税小吏到地方大员:吕乂的崛起之路

吕乂出身南阳吕氏,父亲吕常曾护送益州牧刘焉入蜀,后因道路阻隔滞留益州。少年丧父的吕乂并未消沉,反而以“读书弹琴”磨砺心性,这种自律与才学为他日后从政奠定了基础。

盐税起家:刘备平定益州后,设立盐府校尉管理盐铁财政,校尉王连(南阳同乡)提拔吕乂为典曹都尉,负责盐税征收。这一职务虽为基层,却让吕乂深入接触蜀汉经济命脉,为其积累了宝贵的财政管理经验。

地方治理显才能:吕乂先后任新都、绵竹县令,以“心地善良、体恤百姓”著称,政绩“居一州诸城之首”。升任巴西太守后,他面临诸葛亮北伐的严峻考验:需在短时间内为前线募集5000兵员。吕乂通过“慰喻讲明道理并加以监督制约”,实现“无一人逃窜”的奇迹,展现出卓越的动员能力。这一成绩直接打动了诸葛亮,使其转任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专责供应北伐军粮。

二、中枢辅政:费祎的得力助手与“隐形丞相”

诸葛亮去世后,吕乂的仕途进入快车道。他先后任广汉、蜀郡太守,在蜀郡(含都城成都)任上,针对士兵逃亡、军饷冒领等乱象,通过“防范禁止”与“开喻劝导”相结合,几年内使“脱漏军籍而自愿出来者一万余口”。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后方,还为蜀汉节省了巨额军费。

尚书令的权力核心:延熙十四年(251年),吕乂接替董允任尚书令,成为费祎执政团队的核心成员。尚书令在蜀汉后期实际承担丞相职能,吕乂的职责包括:

处理军政要务:史载其“公事都及时处理不留拖延,门内没有停留的宾客”,行政效率堪比蒋琬、费祎。

协调中枢与地方:吕乂与杜祺、刘干等南阳同乡形成官僚集团,在地方治理中贯彻中枢政策,成为连接中央与地方的纽带。

维护朝局稳定:在费祎主政期间,吕乂以“生活俭朴、谦虚少言”的作风,平衡了士族与寒门官员的矛盾,避免了政治内耗。

三、吕乂的三大历史功劳

1. 北伐后勤的“隐形保障”

诸葛亮北伐期间,吕乂以汉中太守身份统筹军粮供应。他通过“督农”制度,在汉中盆地推广屯田,确保了“兵粮供继”的稳定性。尽管史书未详载其具体措施,但从诸葛亮“临表涕零”的《出师表》中,可窥见后勤保障对北伐成败的关键作用。

2. 地方治理的“清能典范”

吕乂在地方任上以“清明能干”著称:

盐税改革:在典曹都尉任上,他优化盐税征收流程,提高了财政收入效率。

户籍整顿:在蜀郡太守任上,他通过“漏脱自出者万馀口”的行动,遏制了军户逃亡与户籍造假现象。

社会动员:在巴西太守任上,他成功募集5000兵员并确保零逃亡率,为蜀汉提供了稳定兵源。

3. 政治生态的“平衡者”

吕乂的执政风格兼具法家严苛与儒家仁义:

执法严明:他“用法过严过深”,对贪腐与渎职行为零容忍,有效维护了官僚体系效率。

任用俗吏:他偏好起用熟悉法令的基层官员,打破了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寒门才俊提供了晋升通道。

生活简朴:他“治身俭约”,以身作则抵制奢靡之风,在士族骄奢成风的蜀汉后期,成为一股清流。

四、被史书“隐去”的真相:士族笔杆下的牺牲品

尽管吕乂功绩卓著,但《三国志》对其记载却异常简略,甚至刻意淡化其影响力。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执法严苛得罪士族:吕乂在蜀郡太守任上,严惩了大量冒领军饷的士族官员,触犯了地方豪强的利益。

任用俗吏冲击门阀:他提拔的基层官员多出身寒门,与士族垄断官场的传统形成冲突。

史书撰写权的垄断:两晋史官多出身士族,他们通过贬低吕乂,维护门阀政治的正当性。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史大奈之死:从突厥特勤到唐将殒命的传奇终章

  在隋唐交替的烽火岁月中,史大奈的名字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天际——这位出身西突厥阿史那氏的特勤,从草原勇士到隋朝金紫光禄大夫,再到大唐窦国公,最终在辽东战场上殒命于盖苏文的飞刀之下。他的死亡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终结,更折射出胡汉交融时代武将的生存困境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