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陈修园:医者仁心终殒于宿疾,七旬高龄病逝榻前
2025-08-14 17:35:42

清代名医陈修园(1753—1823)以“一帖先生”之名传世,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晚年却因积劳成疾,终因右胁疮疖引发的全身衰竭离世,享年71岁。这位一生救人无数的医家,最终未能战胜自己的病痛,但其留下的医学遗产与精神品格,至今仍为后世敬仰。

一、晚年病发:右胁疮疖成致命之痛

道光三年(1823年)三月初旬,陈修园右胁部突发疮疖,痛如刀绞。此症初起或因湿热蕴结,或因气血瘀滞,但陈修园年逾七旬,本就体弱,加之长期奔波于救灾、讲学与诊疗之间,身体早已透支。据记载,他“多方治疗无效”,至七八月间已“寝食俱废”,水米难进,最终在中秋次日溘然长逝。

这场看似普通的疮疖,实则暗藏凶险。古代医疗条件下,疮疖感染易引发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加之陈修园年事已高,免疫力衰退,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其子陈元犀在《南雅堂医书全集》序言中提及,父亲临终前“断断续续要儿子补写霍乱、吐泻病症的治法”,可见其至死仍心系医道,却已无力回天。

二、医者自医:曾以《伤寒论》起死回生,终难逆转自身宿疾

陈修园一生精研《伤寒论》,擅长以大剂猛药救治危症。嘉庆六年(1801年),他在恒山灾区勘灾时染上寒厥症(四肢逆冷、昏迷不醒),便是自拟方剂,连服两剂后转危为安。然而,此次右胁疮疖却非外感急症,而是慢性消耗性疾病,需长期调养,与陈修园惯用的“急则治标”之法相悖。

更关键的是,陈修园晚年已无心名利,只愿归乡讲学。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他以病告归,在长乐嵩山井上草堂设馆授徒,培养医学生。此时的他虽仍著书立说,但身体已每况愈下,疮疖之疾或为长期劳心劳力、气血亏虚的外在表现。

三、医德与医术:临终仍念苍生疾苦

陈修园的离世,不仅是医学界的损失,更是百姓的遗憾。他一生以“活人无算”为己任:

瘟疫中力挽狂澜: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都大疫,他以叶天士温病学说救治无数患者;

灾区施药救民:嘉庆六年(1801年)恒山洪灾后,他制成三种丸药普施百姓,并教其对症选服;

拒做权贵私医:和珅曾强留他做私人医生,他以“病重”为由婉拒,坚守“为众生治病”的初心。

即便临终前,他仍牵挂医道传承,嘱咐儿子补写霍乱、吐泻的治法。这种“文章报国,不如良医活人”的信念,贯穿了他的一生。

四、身后影响:医学遗产泽被后世

陈修园去世后,其医学著作《南雅堂医书全集》流传甚广,包括《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医学三字经》等30余种。他以“歌括”“浅注”等方式普及医典,使初学者易学易用,被誉为“中医启蒙之父”。其著作中强调的“辨证精准”“用药如神”,至今仍是中医临床的圭臬。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历史中真实的韦皇后:权力漩涡中的双面人生

  在唐朝中期的政治舞台上,韦皇后(约664—710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她既是唐中宗李显患难与共的妻子,也是试图效仿武则天称帝却最终失败的野心家。透过史书的多重记载与现代研究的重新审视,这位被贴上祸国妖后标签的女性,实则展现出复杂多面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