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范旻:清廉能臣的轶事与后世评说
2025-10-20 14:05:33

北宋初年,大名府宗城县(今河北广宗)走出一位以清廉、勇毅著称的官员——范旻。作为宰相范质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刚直品格,却在仕途上因一件“小事”跌入低谷。后世对他的评价,既肯定其才能与德行,也对其结局抱有遗憾。透过史书中的只言片语与民间传说,范旻的形象逐渐清晰。

一、清廉为官:自掏腰包治疫病的“书生能臣”

范旻的仕途始于父荫,却以实干闻名。在岭南邕州(今广西南宁)任知州兼水陆转运使时,当地流行“淫祀”之风——百姓重鬼神而轻医药,病者宁可杀鸡宰猪祈福,也不愿服药。范旻到任后,下令禁止非礼祭祀,并自掏俸禄购买药材,亲自为病患煎药。据《宋史》记载,他治愈的病患“以千计”,还将药方刻石置于厅壁,以教化百姓。这一举动,既破除了迷信,又赢得了民心。

更难得的是,范旻的清廉贯穿仕途。在淮南任转运使时,宋太祖赵匡胤赋予他“便宜行事”之权,他却未借此谋私,反而每年运送百万石米至京城,保障了都城的粮食供应。史书称其“有心计,不贪污”,这种将个人利益置于公义之后的精神,成为后世称颂的典范。

二、战场勇毅:身中数箭仍死守城池

范旻的勇毅,在南汉邓存忠叛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宝四年(971年),原南汉广州知州邓存忠聚众二万人攻打邕州,围城七十余日。范旻多次亲临战场,胸部中箭仍激励将士死战,直至援兵抵达。战后,宋太祖赐玺书褒奖,并命有司用肩舆将他抬回城中。这场战役,不仅体现了范旻的军事才能,更彰显了他“以身许国”的忠诚。

三、轶事典故:从“擅买竹木”到贬谪房州

范旻的仕途转折,源于一件看似微小的“过错”。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北征北汉,范旻任右谏议大夫、三司副使,掌管吏部选事。期间,他受人请求,为官府购入竹子、木材。这本是地方官员的常规事务,却因涉及“擅作主张”被三司使王仁赡弹劾。最终,范旻被贬为房州司户参军,结束了短暂的辉煌。

此事在史书中记载简略,却引发后世诸多议论。有人认为,范旻的贬谪源于京城官场的“险恶”——在天子脚下,任何越权行为都可能被放大;也有人感慨,这位“书生意气”的能臣,终究因不懂官场潜规则而付出代价。他的结局,恰如宋太宗对父亲范质的评价:“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但欠世宗一死。”这种“双标”的评判,或许正是范旻悲剧的根源。

四、后世评价:才德兼备与时代局限

后世对范旻的评价,始终与他的父亲范质紧密相连。范质作为宋初首相,以“清廉有节操”著称,却因未为周世宗殉节而被宋太宗讥讽。这种矛盾的评价,同样投射到范旻身上:

才能与德行的肯定

《宋史》称范旻“颇有能声”,在邕州、镇州、淮南等地任职时,均以“能干”著称。他治理两浙时,废除吴越钱氏的苛政,减轻百姓负担;随宋太宗北征时,又展现出行政与军事才能。朱熹曾将他与诸葛亮、杜甫等人并提,称其“规模宏阔,骨骼开展”。

时代局限的遗憾

范旻的贬谪,暴露了北宋初年官场的复杂。他虽清廉能干,却因“擅买竹木”这样的小事被弹劾,反映出当时对官员权力的严格约束。后世史家多认为,这是范旻“不懂变通”的结果,也是他“书生气”的体现。

民间记忆中的清廉符号

在民间传说中,范旻的形象更趋立体。百姓感念他自掏腰包治病的善举,将他与“梅溪先生”王十朋等清官并列;而“擅买竹木”的故事,则成为警示官员“慎权”的典型案例。

五、历史回响:清廉精神的当代启示

范旻的一生,是北宋初年士大夫精神的缩影。他以清廉为本,以实干为要,却在权力斗争中折戟。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转型期社会的复杂性。今日回望,范旻的故事仍具现实意义:

为官之道:清廉是底线,但仅靠清廉远不够。范旻的悲剧提醒后人,官员需在原则与变通间找到平衡。

民本情怀:他自掏腰包治病的举动,与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谋而合,彰显了公仆精神的永恒价值。

历史评判:宋太宗对范质的“双标”评价,警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超越时代局限,以更客观的视角审视。

范旻虽已远去,但他的故事仍在历史长河中回荡。他的一生,是清廉与能干的赞歌,也是时代局限的悲歌。正如《邕管记》中记载的那样,这位“书生能臣”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士之担当”——在复杂的世界中,坚守本心,方能无愧于天地。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