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梅溪风骨:王十朋的抗金壮志与清廉人生
2025-10-20 13:54:23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的临安贡院内,一位年逾不惑的举子挥毫写下《廷对策》,以“揽权中兴”的治国方略打动宋高宗,被亲擢为状元。这位来自温州乐清的寒门学子,正是王十朋。他以刚直不阿的品格、力主抗金的政治主张,以及清廉爱民的为官之道,成为南宋政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寒门举子的抗金壮志:从太学生到状元郎

王十朋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的乐清左原(今梅溪村),自幼颖悟强记,七岁入塾,十四岁便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等处求学。他目睹金兵南侵、中原沦陷的惨状,立下“与虏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报国之志。然而,南宋科场被秦桧等奸臣把持,王十朋屡试不第,直至秦桧死后,四十六岁的他才在殿试中以“揽权中兴”为对,被高宗赞为“经学淹通,议论醇正”,钦点为状元。

这段坎坷的科举之路,反而铸就了王十朋坚韧的品格。他在《自劾札子》中坦言:“闻丑虏乱华,中原陷没,未尝不痛心疾首。”这种家国情怀,成为他日后力主抗金、批判和议的思想根基。

二、朝堂上的真御史:弹劾权臣,力荐良将

入仕后,王十朋迅速展现出政治锋芒。任秘书省校书郎时,他上书力陈抗战,并举荐爱国老将张浚刘锜;任侍御史时,更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弹劾当朝宰相史浩,使其罢职。这一举动震动朝野,朱熹称其为“真御史”,叶适赞其“素负大节”。

王十朋的抗金主张并非空谈。他针对时弊,一月内连上十六札,从军事、政治、财政、用人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例如,他建议“守以养气,俟时而伸,乘机而投”,主张通过巩固防线、积蓄力量,等待反攻时机。尽管孝宗皇帝在内外压力下转向和议,但王十朋始终未放弃抗金信念,甚至在自劾辞官后,仍密切关注战局。

三、地方上的清廉典范:四州知州,爱民如子

乾道二年(1166年)至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先后任饶州、夔州、湖州、泉州四州知州,将抗金理想转化为造福地方的实践。在饶州,他蠲免额外赋税,拒绝丞相洪适侵占学宫地扩建私宅的请求,留下“先圣所居,何敢予人”的佳话;在夔州,他解决百姓吃水难题,减轻赋税负担;在湖州,他组织抗灾,为灾民请命;在泉州,他设宴约法七县县令:“今日黄堂一杯酒,殷勤端为庶民请。”

王十朋的清廉更体现在个人生活中。夫人贾氏去世后,因路远无钱运回灵柩,竟在泉州停放两年。他在《乞祠不允》诗中悲叹:“臣家素贫贱,仰禄救啼饥。”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使他成为百姓心中的“父母官”。泉州士民在他离任时拆桥挽留,后重修桥梁并以他的号“梅溪”命名,足见其民望之深。

四、文学中的家国情怀:诗文载道,风骨长存

王十朋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爱国爱民之心,如《游灵岩辉老索诗至灵峰寄数语》中“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的豪迈,以及《题湖边庄》中“夕阳茅舍客沽酒,明月小桥人钓鱼”的冲淡自然,均蕴含对山河的热爱与对和平的向往。他批评秦桧误国的诗句“名山误见污,公议安可欺”,更彰显其刚直品格。

朱熹评价其文“规模宏阔,骨骼开展”,诗“浑厚质直,思恻条畅”,并将其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并称。这种评价不仅是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其人格魅力的推崇。

五、历史回响:梅溪精神的当代启示

王十朋的一生,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动实践。他以寒门之身登状元,以文臣之职主抗金,以清廉之德赢民心,成为南宋士大夫的典范。今日乐清梅溪村的王十朋故居、泉州的梅溪祠,以及流传千年的“拦诗巷”故事,仍在诉说着这位名臣的传奇。

在当今社会,王十朋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的抗金壮志启示我们:面对国家危难,应勇于担当;他的清廉爱民提醒我们:为官者当以民为本;他的文学追求则告诉我们:文化传承需扎根现实。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梅溪风骨,永垂青史。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