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

三国时期东吴的大都督是什么职位?有哪些人担任过
2022-11-10 10:12:05

  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这一章中,孙权为抗击曹操,任命周瑜为主将,并给他封了一个官衔:

  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

  由此,奠定了周瑜大都督的名号,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也认可了周瑜就是东吴的大都督。

  其后,代替周瑜统军的鲁肃,代替鲁肃统军的吕蒙,代替吕蒙统军的陆逊,也成为很多三国爱好者口中的大都督,并跟周瑜并列为东吴四大都督。

  这是小说影响力的后遗症,实际上,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个人中,只有陆逊是名副其实的大都督。

  并且,在孙权生前,东吴也只出现过两位大都督,另外一位叫全琮

  这是怎么回事?本文就简单聊聊关于东吴的“大都督”这件事。

  一:周瑜、鲁肃、吕蒙生前没资格做大都督

  周瑜、鲁肃、吕蒙生前为何没资格做大都督?

  不是他们的军事指挥能力不行,也不是他们在东吴政权中的地位不够,而是孙权拖了他们的后腿。

  根据历史记载,大都督这个官职在三国时期,是魏国和吴国曾使用过的官职,品级是一品。

  要想委任麾下将领为大都督一职,主君最少要是王爵起步,或者是皇帝,否则,凭什么封赏属下一品的官职?

  大都督不是常设官职,属于临时性的,一般在战时才给主官加上这个权力,如魏国的司马懿就曾在战时担任过大都督,《晋书·宣帝纪》中记载:

  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曹真伐蜀。

  当然,战时也好,非战时也好,只要主君认可,大都督也能变成常设,如刘备,都能自己创造将军号出来。

  对于东吴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周瑜、鲁肃、吕蒙生前,孙权的官职不够资格封大都督,别说大都督,封都督都不够资格。

  我查了些资料,即使大都督的“大”字去掉的话,单都督(是可以常设的官职)一职,在三国时期,最少都有统帅一州军事的权力。

  如曹魏的程昱,他在孙策还没有死的时候,就当上了“东中郎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都督起步就是一州军事主官,何况大都督?

  而孙权从继任孙策之位开始,一直到赤壁之战前,他的官职仅仅是“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这是朝廷认可的官职,连都督的权力都没有,因为孙策死的时候,孙权能管辖的地盘,只有五个郡,还不到一个大州。

  赤壁大战前,孙权管辖的地盘虽然够大了,可曹操当时已经准备消灭他了,所以也不会给他加官进爵。

  因此,孙权当时不管给属下的谁封官,理论上都不能超过自己的“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这个官职。

  孙权自己的实职不过是个郡太守,哪有资格去封周瑜为“都督”或“大都督”?

  他当然是一方诸侯,可东汉还没有灭亡,他在表面上,也是要遵守朝廷规矩的。

  至吕蒙死前,孙权的官职才升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成为名义上的一州行政和军事主官。

  即使这样,孙权也是没资格去任命能都督一州军事的官职的。

  而周瑜、鲁肃、吕蒙等的官职,哪怕是临时的官职,都只能跟着孙权走。

  如周瑜,他死前的官职是“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在后世各朝代,为古代名将设立的武庙中,给周瑜标注的,也是这个官职。

  鲁肃死的时候是“横江将军领汉昌太守”,吕蒙死的时候是“虎威将军领南郡太守”。

  这三位被很多人称为大都督的东吴军事统帅,在死的时候,官职就是这么低。

  相比起同时期,曹魏和蜀汉的三国名将,东吴诸将的官职普遍偏低。

  因为,孙权是“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的时候,曹操是魏王,刘备是汉中王。

  二:周瑜、鲁肃、吕蒙只当过临时的“督”

  在《三国志·周瑜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千万别以为,这个“大督”就是大都督,这只是相当于现代术语中的前敌总指挥。

  如八一南昌起义时,贺帅是起义总指挥,叶将军是前敌总指挥,由叶将军指挥最前线的攻击任务。

  周瑜当时担任的“大督”就和叶将军在南昌起义时的职务类似。孙权亲率大军,他是前部先锋。

  再如《三国志·吴主传》中的记载: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

  这是赤壁之战时,孙权给周瑜任命的官职,也可以称为都督,后来朱然、全琮等,也在战时当过左、右督。

  但此都督非彼都督,没有都督一州军事的权限,只是临时的左(右)路军总指挥,还是跟程普分任。

  两人是平齐的,并非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为正,一个为副。

  所以,周瑜曾担任过的“前部大督”也好,“左(或右)督”也好,都不是常规的“都督”,更不要说是“大都督”了。

  而鲁肃、吕蒙等,生前在战时获得的职位也类似于周瑜,如《三国志·吕蒙传》中记载:

  后曹公又大出濡须,权以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於其上,以拒曹公。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吕蒙担任的这个“督”,其实就是炮灰,职责也相当于前敌总指挥。

  所以,抛开《三国演义》,周瑜、鲁肃、吕蒙,全部不是大都督,史书记载的也很明确,他们是“督”而没有“都”。

  仅从官职而言,他们属于生不逢时,谁让孙权当时的官职不够高呢。

  他们要是能活到“夷陵之战”时,就能当上真正的“大都督”了。

  三:孙权生前任命的两位大都督:陆逊、全琮

  “夷陵之战”时,东吴出现了真正的大都督,也是首个大都督,《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这个时候的孙权,已经够资格封大都督了。

  因为在当年,孙权被魏帝曹丕加封了不少官职,爵位也升到了王爵:“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有了吴王的称号,孙权就是王国之主了,就能让麾下的将领当上大都督了。

  于是,陆逊成为大都督,他的运气比周瑜、鲁肃、吕蒙等好多了。

  如果周瑜、鲁肃、吕蒙都能活到这个时候,也都不到五十岁,正是政治人物的黄金年龄,任何一位都有资格当上大都督,可惜了。

  孙权生前委任的另一位大都督是全琮,时间是在他称帝十一年后的赤乌三年(公元240年),《三国志·顾谭传(顾雍之孙,其传附于顾雍传中)》中记载:

  先是,谭弟承与张休俱北征寿春,全琮时为大都督。

  这个时候,陆逊还在世,他当时已经是东吴的大将军了。大都督不常设,大将军却是常设职务。

  在全琮之后,孙权生前就再也没有委任过战时的大都督了。

  四:孙权之后的东吴大都督:朱异、施绩、薛珝

  东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为策应魏国诸葛诞反司马氏的叛乱,当时的吴帝孙亮派了两拨人去助战。

  其中,第二拨军队是朱异(吴郡朱氏出身,朱桓之子)率领,大约三万人,朱异被授予“假节,大都督”的身份。

  不过,朱异这个大都督没当几天,在战事还没有结束时,就因战术矛盾,被时任的东吴大将军孙綝(宗室,孙坚之弟孙静曾孙)给杀了。

  下一位大都督是施绩(朱然之子,朱然本姓施),在《三国志·吴主五子传·孙和传》中有一段引用于《殷基通语》的记载:

  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硃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

  这段话是说,丞相陆逊、大都督施绩等人,都拥戴孙权册封的太子孙和。

  但施绩这个大都督职位却不是孙权时期当上的,当时他应该只是个“偏将军兼任营下督”,这段记载,或许是后人写史时,把他当过的某一官职标注上去了。

  我查了史料,除了上面写的那段记载,没查到施绩有当大都督的记录,在《三国志·施绩传(附于朱然传之后)》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永安初(公元258年),迁上大将军、都护督,自巴丘上迄西陵。

  不知道这个“都护督”,是否可以称为“大都督”?或者在某次征战时,他被委任过大都督一职,但没有记录下来?

  施绩是否担任过这个职位存疑,不过,既然《三国志》引用的史料中,有写他是大都督,就当他是吧。

  东吴的最后一位大都督叫薛珝,他是东吴名臣薛综之子,他在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当政时期,当过大都督。

  建衡元年(公元269年),吴帝孙皓派兵出击交趾,《晋书·列传二十七·陶璜传》中记载:

  吴遣虞氾为监军,薛珝为威南将军、大都督,璜为苍梧太守,距稷,战于分水。

  另外,孙皓曾拜陆逊之子陆抗为都督,按照陆抗当时的权限及管辖的军事范围来看,其实,也可以称为大都督,《三国志·陆抗传》中记载:

  建衡二年,大司马施绩卒,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

  陆抗之后,东吴就灭亡了。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