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南宋四名臣之一胡铨:铁骨铮铮的忠义化身
2025-11-10 13:49:41

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动荡岁月里,有这样一位名臣,他以刚正不阿的品格、力挽狂澜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不朽的印记。他就是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的胡铨,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这位集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爱国志士,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忠义”二字。

少年立志:以笔为剑显锋芒

胡铨自幼聪慧好学,师从萧楚研习《春秋》,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建炎二年(1128年),25岁的胡铨参加科举,其答卷直陈时政、锋芒毕露,令宋高宗赵构一度想点其为状元。尽管考官因担忧其言辞直率而将其名次降至第五,但这份答卷已初显胡铨的胆识与担当。

彼时,金兵南侵,山河破碎。胡铨因父丧守孝未赴抚州军事判官之职,但当隆佑太后逃至吉州时,他毅然招募乡勇,协助官军固守城池,成功击退金兵。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他心中种下了救国图存的种子。

戊午上书:一纸奏疏震朝野

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主和,金国使者傲慢无礼,南宋朝廷内部主和派甚嚣尘上。身为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愤而写下《戊午上高宗封事》,直指秦桧“怀奸误国”,痛陈和议之弊:“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他更请斩秦桧、王伦、孙近三人头,以谢天下。这篇奏疏如惊雷般炸响朝堂,金人闻讯以千金购得,读后“君臣失色”,惊呼“南朝有人”。

然而,胡铨的忠直换来的却是23年的流放生涯。秦桧以“狂妄凶悖”之名将其贬至昭州,后移至吉阳军(今海南三亚)。流放期间,他未改初衷,仍以诗文痛斥奸佞,如《好事近》一词,直斥秦桧为“豺狼当路”,展现了其不屈的斗志。

破冰退敌:古稀之年展豪情

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压境,南宋四州失守,高邮危急。62岁的胡铨临危受命,以兵部侍郎之职亲领三军抗敌。淮河冰封,大军难渡,胡铨身先士卒,手持铁镐破冰,将士们深受鼓舞,一鼓作气击退金兵,解高邮之危。此役后,胡铨威名远播,孝宗御驾亲迎,赞其“忠勇可嘉”。

胡铨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此役。隆兴北伐失败后,他受命措置浙西、淮东海道,一面弹劾拥兵不救的大将李宝,敦促其出兵;一面亲率部队北上,稳定了战局。他的行动,再次证明了其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全面才能。

家规家风:忠孝清白传千年

胡铨的忠义精神,与其家族的家规家风密不可分。北宋真宗年间,胡氏一族便制定了《芗城胡氏家规十条》,以“礼让、士习、官箴、表率”等十条戒律,教育子孙恪守道德、修养学识。其中,“官箴”一条尤为强调:“凡有隶仕籍者,无论一绾半通,尚各一乃心奏乃绩,以佐圣明,是之谓忠;以绍祖烈,是之谓孝。”

在“家规十条”的熏陶下,胡铨从一介书生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自己践行忠义,更在去世前以古律写下家训,告诫子孙“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这份家训与家规一同写入族谱,成为胡氏后裔世代遵循的圭臬。千百年来,胡氏家族人才辈出,形成了忠孝、清白的好家风,对庐陵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身后荣光:忠魂永照日月长

淳熙七年(1180年),胡铨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归庐陵后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孝宗闻讯,特赠其为通议大夫,谥“忠简”。清朝乾隆皇帝更为其重修陵墓,御笔题词“与日月争光”,刻石于墓碑。2000年,江西省评选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胡铨被评为“脖子最硬的人”,足见其忠义精神之深入人心。

胡铨的一生,是忠诚正直的一生,是力主抗金、反对议和的一生。他以笔为剑,上书斩奸;以身为盾,破冰退敌;以家规家风,传忠孝清白。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南宋士人精神的缩影,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与尊严而奋斗。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宁成:西汉酷吏的崛起与覆灭

  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宁成以酷吏之名掀起过腥风血雨,其人生轨迹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以雷霆手段镇压豪强,又因暴戾性格埋下覆灭祸根。这位从南阳郡穰县(今河南邓县)走出的郎官,最终以株连有罪、家族粉碎的结局收场,其命运沉浮折射出西汉酷吏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