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叶方蔼:探花郎的跌宕人生与“一文钱”风波
2025-09-30 15:41:03

叶方蔼(1629—1682年),字子吉,号讱庵,江苏昆山人,是清初著名的学者与官员。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家族自宋代以来代代出仕,祖父叶盛为明正统十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父亲叶重华亦为明崇祯元年进士,官至广西按察使。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叶方蔼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仕途基础。他自幼饱读诗书,12岁即补为诸生,顺治十六年(1659年)以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入翰林院任编修,开了其波澜起伏的仕途生涯。

仕途初启:才华横溢与帝王赏识

叶方蔼的仕途起点堪称辉煌。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帝亲自主持江南贡士复试,叶方蔼以《瀛台赋》应试,其文辞工整、意境深远,深得顺治帝喜爱,被特赐举人并准予会试。次年殿试,他更以卓越的才学位列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他屡次升迁,历任侍讲学士、国子监司业、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并参与编纂《孝经衍义》《鉴古辑览》《皇舆表》等重要典籍,成为康熙身边的近臣。

康熙帝对叶方蔼极为赏识。康熙十四年(1675年),叶方蔼充任日讲起居注官,进讲《通鉴》《中庸》等经典时,他以“知为轻,行为重”的务实观点回应康熙帝的提问,深得皇帝赞同。康熙帝曾评价其文:“诸臣连篇累牍,不如叶方蔼片纸只字。”此后,叶方蔼更被委以重任,参与撰写《太极图论》,并升任礼部侍郎、刑部侍郎,成为清初政坛与学界的双重标杆。

功名之失:江南奏销案与“一文钱”风波

然而,叶方蔼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顺治十八年(1661年),一场席卷江南的“奏销案”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清廷为整顿江南赋税,下令对拖欠税款的举人、秀才全部除名,官员一律降职调用。江苏巡抚朱国治为邀功请赏,将包括叶方蔼在内的一万三千八百余名士子列入欠税名单。

据《清实录》记载,叶方蔼所欠税款仅“一厘”,折合铜钱一文。这一微小数额,实为计算误差或家人疏忽所致,但朱国治却将其作为政绩上报。顺治帝驾崩后,辅政大臣决定从严治罪,叶方蔼因此被革去探花功名,连降两级,调任上林苑蕃育署丞。此案处理之严苛,令江南士族震惊,民间甚至流传“探花不值一文钱”的戏谑之语。

官复原职:清廷的妥协与叶方蔼的坚守

“奏销案”后,叶方蔼并未沉沦。康熙元年(1662年),江苏巡抚复查后证实其无欠税实据,叶方蔼得以官复原职。此后,他继续在政坛与学界发挥重要作用,参与编纂《明史》,担任博学宏词科阅卷官,选拔了王士祯、吴雯等一批才俊。

康熙帝对叶方蔼的信任从未动摇。康熙十二年(1673年),叶方蔼充日讲起居注官,进讲《尚书》《易经》时,其见解独到,深受皇帝赞许。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更以《八箴》进谏,直指三藩之乱、郑氏集团等时政弊端,康熙帝虚心接纳,并此后减少华而不实的宴会。这一事件,展现了叶方蔼作为近臣的胆识与担当。

清廉自守:两袖清风与后世评说

叶方蔼的仕途虽历经波折,但其清廉自守的品格却为后世称道。他去世后,家中“卧榻板扉,支以四瓮,布帐多补缀”,除门板为床、四罐为支架外,布帐补丁撂补丁,几乎无法成敛。这一景象,与其探花郎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令同僚唏嘘不已。

叶方蔼的文学成就亦颇高。其诗宗苏轼、陆游,文宗眉山派,著有《读书斋偶存稿》《叶文敏公集》等。他与王士祯、陈廷敬等文人学士“稽古论文,丹黄铅椠”,推动了清初文坛的繁荣。道光《昆新两县合志》评价其“一时馆阁知名之士,多出其门”,足见其在文坛的影响力。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北魏风云中的铁血太后:冯太后的成就与轶事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魏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果敢的改革精神,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她的一生,既是个人奋斗的传奇,也是北魏王朝从游牧政权向封建化国家转型的缩影。从罪臣之女到两度临朝称制的无冕女皇,冯太后以铁血手腕推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