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朱肱怎么读:解码北宋医家的姓名密码与学术人生
2025-08-22 17:27:42

在中医药文化长河中,北宋医家朱肱的名字常因“肱”字读音引发讨论。这个看似简单的汉字,实则承载着千年医学传承与文化密码。

一、读音溯源:“肱”字正音与文化隐喻

“肱”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单音字,读作gōng(音同“弓”),与“宏”(hóng)无关。这一读音在《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中均有记载,如《广韵》标注“古弘切”,《集韵》标注“姑弘切”,均指向gōng的发音。

在汉字文化中,“肱”常与“股”并称,组成“股肱”一词,喻指辅佐君主的得力大臣。例如《尚书·益稷》中“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即以“股肱”比喻贤臣。朱肱的医学成就与朝廷征召经历,恰与这一文化隐喻形成呼应——他不仅是医家,更以“医学博士”身份参与朝廷医药政令,堪称宋代医学领域的“股肱之臣”。

二、人物生平:从进士到医家的跨界人生

朱肱(1050—1125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浙江湖州人。其家族堪称“儒学世家”:祖父朱承逸为湖州孔目官,父亲朱临官至殿中丞,兄长朱服为熙宁六年进士、北宋诗人,与苏轼有交游。朱肱本人于元祐三年(1088年)中进士,历任雄州防御推官、邓州录事参军、奉议郎等职,后因上书言“灾异”触怒权臣曾布,罢官隐居杭州大隐坊,潜心医学。

朱肱的医学之路始于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深入研究。他“考古验今,首尾二十一年”,于大观二年(1108年)著成《无求子伤寒百问》,后增补为二十卷,更名为《南阳活人书》。此书以问答体例解析伤寒证候,首倡“以经络论六经方证”,提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的辨证方法,被后世誉为“仲景之功臣,学者之阶梯”。

朱肱的仕途因医学成就再起波澜。政和四年(1114年),朝廷征召他为医学博士,负责医药政令;次年因“坐书苏轼诗”获罪,贬谪达州(今四川达县);政和六年(1116年)复职朝奉郎提点洞霄宫。这段经历既体现了他对医学的执着,也折射出北宋党争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三、学术贡献:从《伤寒论》到经络辨证的突破

朱肱的医学思想以“经络辨证”为核心,其贡献可概括为三点:

定位与定性结合:他提出伤寒病证源于足三阴、三阳经络为病,通过经络循行解释病证发生、传变机理,首创“伤寒传足不传手”说。例如,他以“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解释太阳病证候:“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

脉证合参:强调“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将脉象按阴阳表里分类,如“浮芤滑实弦紧洪属于表,迟缓微涩沉伏濡弱属里”,为临床辨证提供系统框架。

方药创新:针对《伤寒论》“证多药少”的局限,朱肱从《外台秘要》《千金方》等典籍中选录126首杂方补入书中,并首次提出妇人、小儿伤寒的用药特点,如“妇人伤寒与男子同,但多胎前产后及经水适来适断之异”,填补了仲景学说的空白。

此外,朱肱还著有《内外二景图》(三卷),校正经络图谱,补绘任督二脉与脏腑系属图,对针灸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北山酒经》(三卷)则记录了宋代酿酒工艺,成为研究古代科技史的重要文献。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谅祚与宁令哥:西夏皇室中命运迥异的两代人

  李谅祚与宁令哥并非同一人,而是西夏皇室中具有血缘关联却命运迥异的两代人。作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子嗣,二人的生命轨迹因权力斗争、家族阴谋与时代动荡交织,最终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  一、血缘纽带: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  李谅祚与宁令哥均为西夏景宗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