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朱元璋为什么要对已经77岁的李善长动手?是他自己作死
2023-02-16 14:15:27

  朱元璋喜欢杀功臣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其中不乏很多人是自己作死。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对已经77岁的李善长动手?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朱元璋从放牛娃一直成长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他登基之后,朱元璋对功臣进行论功行赏,而李善长位居明朝开国六公之首,足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倚重和赞赏。

  朱元璋曾说李善长与自己,就像是萧何刘邦,并且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的能力要比萧何还高。

  李善长被朱元璋封为韩国公,每年的俸禄是四千石,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给予李善长的是世袭爵位。另外,朱元璋还赏赐给李善长丹书铁券,李善长可以免死两次,儿子也可以免死一次。

  从李善长受到的封赏程度就可以看出李善长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立下的功劳有多大。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历代皇帝都在致力于不断加强皇权集中,而皇帝加强权力控制的方式大多是通过分权制衡来实现的,宋朝尤其明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制衡思想是朱元璋的重要手段。当时朝堂之上有实力不容小视的浙东官僚集团,他们以刘伯温和宋濂作为主要核心人物。

  而朱元璋将李善长封为仅一人之下的左丞相,随着李善长权势的不断膨胀,逐渐成为抗衡浙东官僚的重要力量。正是在分权制衡中,朱元璋的皇权得到不断加强,将帝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此时的李善长和朱元璋是无形的政治联盟。

  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很容易在心态上发生变化,这是诸多历史人物血的教训。

  在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之后,李善长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他尝试着向朱元璋表示自己想要回家养老,没想到朱元璋没有丝毫犹豫就批准了李善长的请求。

  这是李善长没有想到的,朱元璋为何要对昔日功臣如此决绝,是过河拆桥、兔死狗烹吗?其实并不是。下面从大明王朝建立后,在朱元璋与李善长关系的重要事件节点出发,重点分析朱元璋心中的李善长。

  明初的李善长虽然官居高位,但仍然对周围的人妒贤嫉能,比如李饮冰和杨希圣仅仅是因为与李善长有矛盾,就奏明朱元璋将此二人罢免流放。

  再比如刘基曾经与李善长争论明朝法条,李善长情急之下对刘基破口大骂,事后刘基非常担心李善长会给自己穿小鞋害自己,就主动辞去官职回到老家,即使这样也没能躲过毒死的命运。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朱元璋心中,李善长的变化他逐渐感到反感,也正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开始改变对李善长的看法,为日后的惩罚埋下伏笔。

  朱元璋在登基称帝后,仍然与李善长结成儿女亲家,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并且临安公主非常有教养,对李家非常尊重,一时之间,李善长成为人人羡慕的家庭。

  好事不长久,在公主嫁入李家一个月后,就出现变故。当时有御史向朱元璋告状,说李善长居功自傲,朱元璋因为生病已经连续十天没有上朝,但是李善长竟然没有前来请安问候。

  朱元璋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所以就将李善长原本4000石的俸禄降低为2200石,朱元璋想要通过这点小惩戒警醒李善长。

  到此时为止,可以发现朱元璋对待李善长的态度已经从心里不爽变为小惩大诫。

  明朝初期著名大案胡惟庸,而李善长与胡惟庸是多年的好友,两人之间的交际往来非常多。李善长与胡惟庸不仅是官商场面之间的关系,还有亲戚关系,胡惟庸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李佑。

  公元1380年,胡惟庸以谋反的罪名被诛杀,当时受其牵连的人非常多,虽然李佑是牵涉在胡惟庸案中,但是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并没有处死李佑父子,也就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侄子李佑。

  面对朱元璋给予的厚恩重赏,李善长竟然没有向朱元璋上书表达感激之情,这件事让朱元璋心中非常不满,可以说是怀恨在心。

  因为当时很多涉及到胡惟庸案中的人员全部都被处死,正是因此才涉及的人员很多,但是李善长竟然无动于衷,这让朱元璋很不满意,感觉李善长已经不懂得君臣之别。

  按照李善长的智商来讲,当自己上书请辞回家养老,朱元璋二话不说就批准,此时李善长就应该有所警觉,发现恩宠已经不再,日后做事更要小心谨慎,可惜李善长心中还是放不下自己曾经的功劳。

  李善长回到老家后想要建造一座府邸,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善长建造府邸的财力还是有的。但是李善长错就错在非要超出规格来建造,非要弄出点动静来,显示自己尊崇的地位。

  李善长不仅在家乡搜集能工巧匠,更是向汤河借调三百名军士来建造府邸,李善长的面子是有了,但灾祸也已经在路上。

  汤河是一位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他将此事报告给朱元璋,这下让朱元璋感到如芒在背。李善长虽然辞官归隐但是仍然不忘手中权力,竟然敢私下调动士兵,这还了得,如果不满意随时可以起兵造反。

  朱元璋此时对李善长的怨恨、忌惮、怀疑,已经集聚到将要爆发的临界点。

  果然,压垮朱元璋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了。

  有一位名叫丁斌的男子,本是李善长的亲戚,因获罪要发配边疆,李善长因此事多次给朱元璋上书求情,希望能够宽赦丁斌。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行为非常不满,既然退休在家就不要过问国事,手伸得太长引起朱元璋的反感。朱元璋为了惩戒李善长,不但没有赦免丁斌,反而对他严刑拷打,这一下发现大问题。

  丁斌招供说胡惟庸在谋反之前曾邀请李善长共同参与,并且许诺他成功后封他为淮西之王。虽然李善长并没有参与谋反,但是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作为朝廷大员竟然知情不报,这与谋反没什么两样。

  随后,诸多大臣检举李善长的奏章像是雪花一样飘来,朱元璋决定对李善长动手。洪武23年,朱元璋将包括李善长妻女弟侄在内的七十多人全部处死,那年李善长已经77岁高龄。

  由于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所以没有被处死,被迁往江浦地区居住,但没过多久,临安公主和李祺相继去世。

  由此可以发现,李善长是一步一步将自己送至屠刀下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正是历史的教训在不断翻新上演,能够真正做到引以为戒的人是极少数。

  不管是多高的功臣,始终都要牢记自己臣子的身份,越是受到皇帝恩宠,越要谦卑感激,但是能够戒掉恃宠生娇毛病的寥寥无几,能够做到谦卑低调的更是凤毛麟角。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