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揭秘

李世民之子李承乾本来是个好孩子,为什么后期会走偏?
2023-02-09 15:04:10

  众所周知李承乾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母亲就是日后大唐的长孙皇后,并且李承乾本来是个好孩子,为什么后期会走偏?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首先,由于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按照封建宗法制度,李承乾将来是要登基称帝的。其次,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中地位很高,一直都受到宠爱,所以李承乾的地位会更加稳固

  在李承乾降生后,当时是爷爷李渊做皇帝,李渊很高兴为这个新生儿赐名为“承乾”,关于李承乾的名字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言。

  据说唐高祖李渊亲自赐名为“承乾”,意思是承接天地乾坤,个人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因为当时的李世民仅仅是秦王,并不会成为大唐帝国的继承者,承接乾坤对于李世民的儿子来说,这样的寓意并不合适。

  因此,李承乾的取名依据很可能是因为李承乾出生在太极宫承乾殿的缘故。从李承乾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与生俱来的荣耀,与他日后的结局相对比颇显讽刺。

  公元626年,唐朝出现重大新闻,李世民在玄武门诛杀叛贼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被高祖李渊立为皇太子,不仅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

  太宗即位后,只有八岁的李承乾就被封为太子,深受李世民的喜爱,从此,李世民开始了老父亲培养儿子成为接班人的漫漫长路。

  要想成为大唐的帝王,首先就要从教育抓起。虽然李世民长年累月地忙于征战,但对李承乾的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在李承乾四岁时就为他找伴读,在六岁时就请儒学大师亲自教授学习。

  在重视学习教育的同时,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重视对太子李承乾的政务能力锻炼。

  李承乾十一岁时,李世民就要求李承乾开始“听讼”,并且给尚书省传话说以后的事要让太子来决断。

  贞观六年时,李世民计划外出视察,就让李承乾以太子的身份留在京城监国,也就是暂时将治国大任交给李承乾。李承乾在学习和理政上都表现得可圈可点,唐太宗很满意。

  截至目前,李承乾的行为与荒唐似乎扯不上任何关系,但是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接连遭受打击,心态悄然出现变化。

  长孙皇后的逝世对于李世民和李承乾来说都是巨大打击,李承乾当时想要通过大赦天下来帮助母亲驱除病魔延长寿命,可惜被心底善良的长孙皇后拒绝,最终年轻的长孙皇后撒手离去,此时李承乾只有17岁。

  接下来几年中,李承乾由于慈母离世加上患上足疾,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叛逆心理逐渐萌芽,开始步入行事荒诞的歧途。

  与此同时,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让李承乾将来也能够做到虚怀纳谏,因此挑选了一些老臣与太子进行交流,同时对李承乾的行为思想偏差及时劝谏纠正。

  众所周知,唐太宗时期的谏臣地位很高,深受皇帝宠信,因此劝谏之风盛行,很多劝谏的佳话流传后世。但是谏臣的要求不免会出现吹毛求疵现象,谏臣的言辞也颇为激烈,这对于李承乾来说并不一定是能够承受的。

  比如,在李承乾29岁那年,他盖了一个房子,谏臣于志宁就批评李承乾生活太过于奢华。再比如,李承乾与宫中的宦官一起玩耍做游戏,于志宁又站出来批评他,并且将李承乾比作是秦二世。

  被谏臣天天“逼迫”的日子还在继续,李承乾还要忍着。比如谏臣孔颖达,只要李承乾的行为被他判定为不对,就一定会直接劝谏,往往让李承乾难以下台。

  李承乾的乳母绥安夫人曾经就此事找过孔颖达,表示太子现在年龄稍微大些了,劝谏不能总是当着众人的面一顿批评指责,孔颖达认为自己就是应该这样。

  太子李承乾心中自然不悦,在行事上逐渐荒唐起来,李承乾将一名太常乐人称呼为“称心”。唐太宗李世民得到报告后,大怒之下将称心杀死,李承乾则只能伤心流泪。

  李承乾喜爱这位擅长歌舞的称心,细细想来,从李承乾对他的称呼可以发现,李承乾在日常生活中有多么糟心烦心不顺心,只能寄情于身边的下人来派遣自己的郁闷。

  李承乾似乎逐渐丧失理智,让其烦心的是众位谏臣,而处死称心的是父亲唐太宗,接下来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与父皇对着干。

  在称心死后,李承乾在太子宫中日夜祭奠,甚至荒唐到为称心封官立碑的地步,这样的行为导致李承乾父子之间的关系出现隔阂。

  次年,李承乾从突厥招来男宠,不过这次太子是暗中进行的,就是害怕一帮谏臣的上奏,但最终还是引来谏臣于志宁的奏报,唐太宗再次敲打李承乾。

  如果说蓄养男宠是荒唐行为的话,那李承乾在发动兵变抢夺皇位的行为就是疯狂。事情的导火索是李承乾的弟弟李泰编写了一本《括地志》,唐太宗大喜,接二连三地封赏李泰。

  这让李承乾心中疑惑,是不是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既然想到可能地位有危险,李承乾并没有改变自己积极上进的心思,而是仍然沉浸在太常乐人中,因此事赌气长达数月不上朝,唐太宗也表示很无奈。

  此时李承乾的心理已经完全扭曲了,他甚至想要杀死那些经常在他身边劝谏的大臣。面对弟弟李泰的风光,李承乾开始在心中谋划暗杀计划。

  李承乾暗杀李泰的计划失败后,做出更加荒唐的决定,联合多位朝臣计划兵变逼宫,结果此事又被唐太宗化解,李承乾被捕。

  此时朝中大臣几乎清一色地上书表示太子罪该万死,历朝历代中谋反都是死罪,但是面对自己倾注大量心血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始终下不了决心,最终只是将李承乾贬为庶民,留下一条小命存活于世。

  在唐太宗心中,始终是爱着李承乾的,在李泰受宠后,朝中就有流言说太子之位即将变换,唐太宗将名臣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大臣们都明白李世民的心意,并不准备废立太子。

  李承乾为自己的荒唐付出惨痛代价,对历史的走向也产生无形的影响,李世民再立太子之时,考虑到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李承乾和李治一定会被秋后算账,如果立李治为太子,李泰和李承乾都可安然无恙。

  最终,唐太宗李世民将性格温和的李治确定为皇位接班人。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二王:东晋的书法传奇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两位被誉为二王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家,被誉为书法史上的传奇人物。  首先,我们来谈谈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被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