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揭秘

历史上赵武灵王“潜伏”秦国,之后他做了哪些事?
2023-02-03 15:42:02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赵武灵王“潜伏”秦国的故事。

  公元前299年,秦国正是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当时赵国的使臣队伍正大光明地走在咸阳街头,秦王亲自召见这队使臣。

  秦昭襄王坐在大殿上俯视着赵国使臣,秦王的眼光一直在打量着赵国使臣身边的一位随从人员,感到这个人气质不凡,仿佛散发着王者之气。

  秦王并未多想,结束召见使臣后回到后殿休息,由于仍然放心不下,所以派人去打探这位随从的来历,当秦国兵士追上赵国使臣时,发现这个人已经先行离去,而他就是赵武灵王。

  当秦昭襄王知道此人就是自己最大的对手赵武灵王时,心中不由得一惊,赵王竟然亲自来到秦国都城探查敌情,并且还顺利脱身,敬佩赵王胆识的同时也对秦赵之间的战争充满忧虑。

  赵武灵王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秦国是为什么呢?赵武灵王登基之后面对的是战乱不断的国家,战争频繁却胜少败多,在内忧外患之下,赵武灵王果断实行胡服骑射,提升赵国的整体实力。

  经过胡服骑射的赵国实力迅速崛起,并且赵武灵王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和胆魄,他在稳步扩张赵国地盘的同时积极准备与秦国的战争。

  赵武灵王随使臣进入咸阳城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亲眼看看秦国的实力,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态度做到知己知彼;另一个是深入秦国腹地勘察秦国的地理情报,秘密准备着一条突袭秦国的道路。

  结果还真的让赵武灵王找到了,他计划从赵国出发向北进入塞外的河套地区,再经过云中、九原等地,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境内,最终翻过北山山脉向南突袭秦国。

  这条道路具有开创意义,并且具有极高的可行性,战国时期对周边的地理环境并不熟悉,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这是赵国攻打秦国极好的道路。

  可惜赵武灵王晚年决策失误,导致计划破产未能实施。

  前面之所以讲述这么多赵武灵王的故事,从这里可以发现赵国和秦国几乎是世仇,两国必有恶战是共同的认识。

  秦昭襄王时期,战国名将白起率领秦国锐士与赵国将士血战长平,赵国被坑杀的将士有四十万之多。按照常理来说,年轻人大量战死沙场,国家基本就垮掉了,但是赵国竟然能够再灭秦军三十万,歼灭匈奴十万人马。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赵国多年积累的雄厚实力,而这是从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之后开始积累的,所以说赵国能够歼灭秦军三十万将士,赵武灵王功不可没。

  第二个原因是赵国巧妙借用其他国家的力量。

  在邯郸之战时,秦军派出的军队数量是三十万,这对于赵国来说真的是灭顶之灾。刚刚经历过长平惨败的赵国已经没有退路,最终只能死守邯郸城,希望用坚守的战术熬过秦军。

  在秦军攻打邯郸时,由于人人都在心中怀着对秦军的恨意,毕竟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亲人死在长平之战,赵国军民同心顽强地守护都城,最终让围困邯郸的秦军进攻受阻。

  在赵国的朝堂之上,谋士们也开始想尽办法拯救生命垂危的赵国,战国时期有一类被称为纵横家的人,靠着嘴皮子就能为国开疆拓土、消除威胁。

  赵国立即派出谋士前往其他国家求援,其中最主要的是魏国和楚国,因为这两个是有实力能够出兵抗衡秦国的国家。赵国的计谋果然奏效,经过谋士的游说,魏国和楚国也意识到秦国一旦灭亡赵国,已经没有能力制衡秦国,两国决定出兵救赵国。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战国著名人物都参与进来了,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有平原君食客毛遂自荐的故事,这些都流传于世。

  当魏国、楚国联军与苦守数月的赵国里应外合时,秦军遭遇大败。随后,在联军的帮助下,赵国保住了生存的火种,而秦国也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了河东六百里土地。

  这就是战国时期最迷人的地方,因为各国都害怕一国强大最终吞并自己,因此会与其他国家在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而赵国此次就是运用了这样的心理。

  其实秦王在开战之前就想到了这样的后果,在出兵三十万大军攻打赵国时,已经分别派出两路十万大军防备魏国和楚国,可惜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战国时期的谋士经常上演这样逆转战局的故事,比如在长平之战时,当白起将军顺利灭掉赵军四十万将士后,本来是准备一鼓作气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如果真的兵临城下,破城灭国的机会非常大。

  可惜赵国的谋士已经到秦国游说宰相范睢,谋士抓住范睢惧怕白起功高的心理,告诉范睢白起打胜了长平之战已经是功劳巨大,如果再将赵国灭了,那时一定会影响范睢在秦国的地位。

  于是,范睢离间秦王和白起,秦王信以为真,下令白起带军撤回国内,白起虽然气愤但是无奈只能撤回。也正是因此,在秦国和白起之间产生隔阂,对秦国来说君臣不合肯定会削弱实力。

  第三个原因是赵国拥有当时名将,并且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其中秦国有两人,赵国有两人,算是平分秋色。从拥有的名将数量上,也可以反映出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实力相当。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道出了将领的重要性。在一场战争中,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领的决策,仅仅在长平之战就能清晰地感受到。

  在长平之战初期,廉颇老成持重坚守不出,让秦军毫无办法,后来秦国使用离间计,将廉颇换成赵括,换将之后的战场形势大不一样,白起抓住战机给了赵国一记沉重打击。

  作为赵国名将的廉颇和李牧同样表现地可圈可点,在对匈奴作战中,李牧更是展现出名将拥有的指挥和谋略,通过计谋歼灭匈奴十万大军,同时创造了战争史上经典案例。

  总结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生死大战,也是决定战国格局的关键之战,赵国在此战中损失四十万青壮年,可谓是后果惨重。

  本来应该国势立即消沉下去的赵国,却灭掉秦国三十万大军,并且还消灭匈奴十万兵马,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分别是赵国自胡服骑射后积累的雄厚实力、赵国谋士巧妙借助他国力量化解危局、赵国名将领军保护赵国再获重生。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曹植:三国时期的文学巨匠

  在中国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英雄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他就是曹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位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儿子。他生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