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揭秘

“腐儒”的代表萧望之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作死之路的?
2022-12-13 14:48:28

  萧望之的家世背景非常强大,他的先祖是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之一的酂(zan)侯萧何。本来他应该快快乐乐过一生,最后却在牢里自杀了,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80年9月,经过长达七年的残酷斗争,霍光终于搬倒了同样拥有汉武帝托孤名分的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开始大权独揽。

  在革故鼎新之际,长史丙吉特意向霍光举荐了几个“贤良文学”,以增强“队伍建设”;早已天下闻名的大儒萧望之,自然在举荐之列(请大家记住:丙吉曾经对萧望之有知遇之恩!)

  然而,名臣霍光与大儒萧望之的第一次见面却不怎么愉快:

  原来,在当年与上官桀等人“政斗”之时,霍光曾不止一次地遭受暗杀;故而,从彼时开始,陌生人要是想见霍光,就必须脱衣搜身;并且在觐见之时,还需两名武士搀扶(控制)。

  看着身边的那些儒士,一个个被扒光了衣服,家世显赫且自视甚高的萧望之认为,这简直是赤裸裸的羞辱!

  书生意气的他,直接来了一句“爷不伺候了”,扭头就要走!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以为这是逛街呢?

  霍光手下的那些卫士,自然不会允许萧望之这么“不懂规矩”!一来二去,他们就吵了起来!

  在里屋的霍光听见吵闹,问明原委之后,为了表示自己求贤若渴之心,就表示可以给“大儒”萧望之破个例!

  就这样,“不守规矩”的萧望之终于见到了霍光!

  依着霍光的设想:我堂堂大汉王朝的辅政大将军都给你萧望之破例了,按照礼尚往来的路数,再怎么着,你萧望之也得夸我一句“礼贤下士”吧?!

  谁知,不走寻常路的萧望之,在见到霍光之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数落;说什么霍光不尊重知识分子、没有周公吐哺的胸怀!

  霍光气得嘴都歪了!

  最终,与萧望之同时接受霍光召见的王仲翁等人,都被授予了大小不等的官职;唯独耍个性的萧望之被发配去看城门!

  此后十多年,由于霍光的存在,萧望之的官场生涯一直都不怎么顺畅!

  公元前68年,一代权臣霍光薨逝。

  颇有城府的汉宣帝,知道霍光家族在大汉朝堂早已根基深筑,如果贸然出手,成败其未可知!故而,他并没有急于向霍家下手;而是,一边继续“重用”霍光的子嗣亲侄,一边在默默等待朝局变化。

  可是,已经被晾了那么多年的萧望之却等不了了。

  地节三年(前67年),也就是霍光刚刚死去一年之后的夏天,关中地区下了一场非常大的冰雹,京师长安受灾尤为严重。

  “学识渊博”的萧望之认为,此等灾像完全是应验了儒家经典里的“国之将乱,必有妖孽”的预言。

  所以,他引经据典一大堆,向汉宣帝上书:驱除霍光家族。

  当然,萧望之说得没有这么直白,但是,他在奏章里的那句“阴阳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也”,明眼人都知道说得是什么。

  终于看到有人敢于出来挑战霍光家族了,汉宣帝很高兴!

  于是,萧望之乘势而起,一年之间三次升官;最终,秩比两千石,一举跨进了大汉帝国的高级官吏的行列。

  公元前66年,霍光家族终于因为“谋反案”被团灭了。

  大权在握的汉宣帝,自然不会忘记那个最早向霍家“开炮”的萧望之,于是,萧望之再度升官: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太守,即就是西汉时期,最高级的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高官)。

  毫无疑问,汉宣帝对于萧望之那是相当的够意思。

  可是,萧望之却不这么认为。

  萧望之觉得,他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待在朝政中枢,指点江山,如果外放出去,简直就是“不尊重人才”!

  于是,他向汉宣帝上书,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当年,因为“脱衣服”一事而感到受辱的萧望之,连霍光都敢“怼”;现在,人生理想受到阻碍的他,对于年轻的汉宣帝自然也不会客气。

  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萧望之“劝谏”汉宣帝时的几句“名言警句”:“朝无争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悉出谏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

  简直是笑话!

  依着萧望之的意思,像他这样的大才,生下来就是发号施令的,如果让他去做具体的事务,简直就是“大材小用”、舍本逐末!

  一个人可以自负到这种程度,也是罕见!

  好在,汉宣帝涵养很好,不仅没有和萧望之计较,反而将其征入少府,管理皇室财务。

  其实,汉宣帝之所以授予萧望之平原太守的实缺,完全是因为,宣帝想进一步培养萧望之,看看其能不能胜任宰辅之职。

  故而,不久之后,汉宣帝又任命萧望之为京师地区某地的一把手(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朝阳区)。

  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 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

  可是,萧望之却没有这样的领悟力,他觉得自己从中央(少府)外放,是明显的贬谪;所以,对于汉宣帝的任命,萧望之直接称病不从。

  汉宣帝听说之后,很是无奈,只好让内侍前去传话,直接表明此次调动,完全是“挂职锻炼”。

  萧望之才肯任职。

  那么,萧望之的官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有一年,西羌人谋反,后将军赵充国奉命出征。

  由于西北地区本来就是“贫寒之地”、粮食产量不行;所以,在征讨大军就地征集过军需之后,那里的人民可谓“食不果腹、朝不保夕”。

  于是,京兆尹张敞就上书建议:让那些因为犯了小罪的人,家里出粮,以抵罪过。这样的话,既可以施恩于民,更可以解决粮食问题。

  很显然,这是一个堪称两全其美的办法。

  可是,萧望之反对!而他反对的理由也堪称奇葩——圣明君主,应该要教导人民尊重道义,而不是去追逐利益!

  当时边疆的人连命都快没了,萧大人竟然在谈理想!

  最终,这件事不了了之。

  写到这里,小编不由地想起了,明末的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东林党。

  当然,平心而论,这个萧望之在做官方面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史书上说其:望之为左冯翊三年,京师称之······(萧望之应该是儒家意义上的一位好官)。

  如果事情一直这样发展下去,被宣帝看好,又在“基层锻炼”之后的萧望之,是非常有希望成为一国之相的。

  可惜,总是喜欢“严以待人”的萧望之,又看人不顺眼了。

  而这一次,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因为,这一次萧望之盯上的人是,汉宣帝的救命恩人、时任大汉相国的丙吉。

  当萧望之说,大汉帝国“百姓或乏困,盗贼未止”,完全是因为“三公非其人(丞相丙吉等人不干正事)”时,汉宣帝彻底怒了。

  你以为你是谁啊?朕每次给你调动工作,还要先解释一番?

  你以为你是谁啊?朕的救命恩人,你都敢诋毁?

  不过最终,汉宣帝还是念在名儒的面子上,只将萧望之剥夺实职,给了其一个太子太傅职位。

  受过教训的萧望之,终于老实了;此后多年,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爱说教的大儒本色,最终将太子刘奭成功培养成一个“道德君子”!

  公元前49年12月,甲戌,汉宣帝驾崩于未央宫;在临终之际,他最终还是决定将萧望之纳入了托孤班底。

  然而,成为帝国实权派的萧望之,又开始不老实。

  当时,与他一起被指定为托孤之臣的还有两位:太子少傅周堪、外戚乐陵侯史高。

  很明显:萧望之和周堪是一个队伍的,而外戚史高“孤立无援”、混得比较惨!

  但是,萧望之还不满意,他又看人不顺眼了。

  事情是这样的:早在汉武帝时,为了集中权力,内廷宦官(当时叫中书令)就开始逐渐参与朝政。

  以“无根”的宦官去制衡尾大不掉的文官功勋集团,这是很多帝位都会用到的控制朝政的一大抓手。

  可惜,儒家人士萧望之却不这么认为,由于立场和政治见解的不同,萧望之经常在学生汉元帝面前,指着时任中书令弘恭、石显(两人都是宦官)的不对。

  一来二去,梁子就结下了。

  中书令弘恭、石显虽然不是辅政之臣,但是却身在中枢,干系重大;两人一合计,决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他们和史高取得了联系。

  就这样,两伙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政治斗争。

  本来,萧望之的胜算是相当大的;可惜,又是他的“自命清高”害了他。

  当时,有一个叫作郑朋的政治投机分子,主动投靠萧望之,帮助其对付史高等人。

  可是时间一久,萧望之却认为这个郑朋的人品不行,就不和其来往了。

  老人常说:任何时候,都不可轻易得罪小人!

  而这个郑朋就是个典型的小人,他看见萧望之不待见自己,就又跑到史高那里,主动检举萧望之的“黑材料”。

  其实,郑朋说得也不算是“黑材料”——郑鹏作为人证,说辅政大臣萧望之、周堪,结党营私,意欲谋害另一位辅政大臣史高。

  这世上有很多事情只能做,却不能说明。尤其是在官场上,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正确性”!

  不过,自视甚高的萧望之却不这么认为;当汉元帝,派人前来问到底有么有这回事之际?

  “耿直”的萧望之直接回道:外戚在位多奢婬,欲以匡正国家!

  萧望之觉得自己是“道德正确”,可是,他却忘了自己的这句话,是变相承认了自己在搞“党同伐异”。

  最终,史高等人一番忽悠,萧望之下狱问罪。

  关于萧望之为什么会下狱,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当时,汉元帝念在师生情分上,并不想把萧望之怎么样;

  可是,“受害人”史高却说:不管怎么样,也得把事情搞清楚啊!要不让廷尉府问问萧太傅吧!

  汉元帝一想也对,就答应了!

  可惜,生瓜蛋子汉元帝不知道的是让廷尉府介入,就是下大狱的意思。

  最终,知道上当受骗的汉元帝把史高等人好一顿责怪,立马表示要放了萧太傅,并官复原职。

  这时候史高等人却说:陛下可以念在师生情分上,把萧望之放了就行;如果让他官复原职,不就是表明陛下之前做错了吗?

  汉元帝竟然认同了这种逻辑!

  看懂这里,小编不由地在想:太子太傅萧望之平时都给汉元帝教了些啥?!

  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

  本来已经处于下风的萧望之应该及时调整策略,徐图再战的。

  可惜,这时候萧望之的儿子却上书替父亲喊冤!

  史高等人立马抓住机会,说萧望之不念圣恩,妄想证明陛下您错了!

  啥也别说了,再让他去监狱里清醒清醒吧!

  已经受过一次牢狱之灾侮辱的萧望之哪受得了这样的待遇,然后直接就自杀了!

  结语:纵观萧望之的一生,小编觉得用“腐儒”这个词语来形容他,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自命清高、死守道德礼仪;他不管大将军霍光曾经遭遇了什么样的危险,才会心有余悸地每次接见生人时,都要小心异常;

  他也不管边关百姓的死活,他要的是宁可饿死,也要死守那个所谓的道德底线;

  甚至连曾经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丙吉,他也“不放过”……

  他总自以为是,可是,当他真的陷入了斗争时,他却连几个小人都搞不定!

  最可笑的是:萧望之教育了汉元帝十几年的帝王之道,可是最,终元帝连基本的行政流程都不知道!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元朝一共有多少位皇帝?相关简要信息介绍

  元朝自1206年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起,至1368年末帝妥懽帖睦尔退位止,**历经了15位皇帝**。以下是元朝各位皇帝的简要信息:  1. **元太祖铁木真**:作为元朝的开国皇帝,铁木真在位期间奠定了蒙古帝国的基础,并在1206年至1227年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