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揭秘

从知县调任进京当御史,对官员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2022-12-09 16:07:51

  明朝的知县和御史,大多都是六七品左右的官员。那么从知县调任进京当御史,对官员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知县是地方官,而且在明清时期是最基层的地方首长。从职能上来看,它相当于如今的县委书记、县长、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县法院院长等一整个县常委班子的集合,可谓是非常辛苦了。

  但是,县令的油水却也不浅。人人都知道明朝有个清廉的一塌糊涂的海瑞海青天,他在做知县的时候打二斤肉都能成新闻。但这事实上却反映了一个事实——有明一朝,尽管地方官员明面上的俸禄十分微薄,但是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所获取的灰色甚至黑色收入却难以估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有且仅有一个的海瑞,才能被几代皇帝树立为廉政楷模。

  可是御史就不一样了,作为品级最低的京官,御史老爷没有别的收入来源,最多不过是地方官进京孝敬的那点“冰敬”和“炭敬”。而身为纪检官员(相当于如今监察委的巡视员)的御史们,有的时候对于这些钱还不能要。毕竟,他们的唯一职责,就是纠察官员们的违法乱纪行为。

  此外,御史所在的位置,也决定了他说话的分量——永乐以后的明朝实行两京制,但北京的权重毫无疑问要盖过南京。南京尽管也有一整套都察院体系,但他们和隔壁的六部差不多,基本都是养老的差使。如果一个人在南京都察院做御史,那么他的前途和他在北京都察院的同事相比,毫无疑问就要差了一个档次。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御史毕竟是京官,成天在皇帝面前转悠,出彩的机会比三年才接受一次考察的知县要多得多。倘若自身素质过硬又清正廉洁,也许就一举成名,成为皇帝和大佬眼中的红人。比如于谦于少保,就是因为在叱骂造反的朱高煦时表现出色,被宣德帝和杨士奇看中,从而成为一代名臣。

  讲到这里,我相信您也会对知县和御史的官阶、调动有了自己的概念。最后,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纯属虚构),请大家自行体会:

  1.张三在昆山县当了三年知县,因为表现出色,被调去南京都察院做了一名御史,并接受海瑞先生的领导;

  2.李四在某老少边穷地区当了三年知县,因为表现出色,被调去北京都察院做了一名御史。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孙尚香:历史的真相与传说的融合

  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孙尚香这个名字往往与英雄、战争和爱情紧密相连。她是东汉末年东吴君主孙权的妹妹,也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妻子。然而,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和生平,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探讨正史中的孙尚香是否真的是刘备的妻子,并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