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揭秘

韩信被诛杀后,萧何对着他的尸体说了哪四个字?
2022-11-15 10:22:54

  萧何,沛郡丰邑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韩信,淮阴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 。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成功史,绝对离不开萧何的帮助。

  若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哪来的后来汉朝大将军。可让人意外的是,当韩信被诛杀后,萧何却看着他的尸体冷冷说出四个字,尽显人情冷漠,被人诟病至今。

  那么萧何究竟说了什么呢?

  国贼已除

  项羽大将龙且战死之后,韩信谋士蒯彻进言:

  “相君之面,封侯危安;相君之背,贵不可言。楚汉相争,时至不行,天与弗取,切非反受其殃?”

  意思就是说,看你的面相,虽然能够封侯,却十分危险。可观你的背相,却贵不可言。

  如今楚汉相争,你何不参与其中,三分天下呢?韩信念着刘邦对自己的恩情,最终不答应也不拒绝,只是说再考虑考虑。

  蒯彻叹息地说道:长山王、成安君这两个人曾经是过命的交情,最终却因为张黡、陈泽相互怨恨。你与汉王能和他们相比吗?

  两人正在商议的时候,却不知此时刘邦正在营帐里发脾气:荥阳如此危机,我早晚盼着韩信来救驾,他果真想要自立为王?

  既然如此,又何必说只要一个假王,真王岂不是更好。至此,韩信、刘邦两人心生间隙。

  等到垓下之战打败项羽之后,刘邦悄悄夺走韩信兵权,并将原本许诺的齐王改为楚王,让他在下邳任职。

  世人常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不知道这时汉王刘邦的心思,天下人都知道,只有韩信还被蒙在鼓里。

  对于刘邦而言,唯一的顾忌,便是怎样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将韩信除掉。等到后来陈豨、韩信假装生病拒不领命,终于让汉王一方抓住机会。

  这不,吕后联合萧何,诱骗韩信入宫并杀掉韩信。虽然韩信临死之前大骂:恨不用蒯彻之计,竟为女子所诈。却什么也无法改变。

  而萧何对着韩信尸体冷冷地唾弃道:国贼已除。

  同样让后人不理解,这两人之前可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交情,怎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特别是韩信帮汉王打天下的时候,不说劳苦功高,也不应该让萧何如此厌恶反感才对。

  三个缘由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同患难不代表可以同欢乐,没有过命的交情,自然不能做刎颈之事。

  之前韩信因为自身才华让萧何感到惊艳,这才能拜大将军,将数万众。对于萧何来说,两人之间就是互利互惠的关系。

  可汉王在荥阳危难的时刻,韩信的选择就已经让萧何心生警惕。分明可以和蒯彻的规划一样,结果白白错失良机。

  做大事的时候,担心自己的名声,韩信所作所为,实在让萧何有些看不起。此时的国贼,其中一层意思就是竖子不足与谋。

  其次,是诛杀韩信时,吕后可就在边上看着。萧何虽然是参与者,却终究不是“刘家人”。面对不同的情况,萧何必须要表态才行。

  要是表现得兔死狐悲,让吕后起了疑心,在刘邦面前说一两句坏话,那可是个大麻烦。这时候的国贼,其实就是萧何向吕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我和这哥们儿不是一路人,您和汉王完全可以放心。聪明人总是不一样,将一切不利因素摘除在外,好在庙堂之中明哲保身。

  至于最后一层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上天让韩信统兵,多多益善,却让他在政治判断和政治觉悟上,显得异常稚嫩。

  就韩信个人能力来说,凭借当初楚汉相争的天时地利人和,完全有机会能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结果一犹豫,不仅所有优势全没,还把性命给搭进去。

  面对这样的韩信,萧何实在提不起半点兴趣。对他来说,这样的人和后来三国时期的“袁绍”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处。(萧何自然不认识袁绍,只是以袁绍为例)。

  韩信领兵打仗一辈子,最后落了个惨淡结局。即算不上忠臣,也算不上权臣,也就只是一个单纯的武将而已。

  人们常说有勇气的人,哪怕前方千万人阻碍,依旧勇往直前。韩信在面对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时,主动选择了放弃。

  瞻前顾后、自欺欺人、自我满足。萧何骂他一句国贼,也算是合情合理。要是他再果断一点,又哪会让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

推荐中…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二王:东晋的书法传奇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两位被誉为二王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这两位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家,被誉为书法史上的传奇人物。  首先,我们来谈谈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被誉